《1929年大崩盘》读后感

2008年10月01日 15:44www.mecin.cn 】 【打印共有评论0

该书作者是美国的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1954年第一次出版。序里说:“以后每发生一次投机事件,这本书便会重印一次。”该于2006年10月第一次在我国国内出版,也“应景”了。

读该书的体会是:

一、大投机热潮是最终拉开大崩盘帷幕的前奏。

大投机热潮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1、实体经济整体有着积累了几年良好运作的基础,到了某个时期,部分资金就会脱离实体经济,进入投资(含投机)领域。

这个时期,不但企业公积金、资产有了新的堆头积累,利润的增长也上了一个台阶,居民的储蓄也上了一个层级,这些相对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经济良好的发展“愿景”打下了现实基础。这是让全世界人都看得到的,因此,人们的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是有着坚实的物质基础的。

我对此的理解是:当企业界有了好几年的积累,包括了资金、资产、生产能力、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时,主营业就应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进行产业升级。如果整体 受阻,企业找不到主营业或多元化经营更有实效的路子,闲置的资金就要自己寻找出路。这时,通过投机获利的诱惑就会渗透开来。就象2007年-2008年我 国的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加 入了炒股行列,我认为这说明了——我国的企业不专注于自己的主营,而且由于长期不真正重视科技开发、重视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主营无法找到可以顺利升级的 机会,这样,开始是闲置的资金进入投机领域,随着2007年的大行情,诱发了一些并不熟悉投机领域特点的企业负责人的投机获利欲望,到了2008年,有部 分投机资金甚至挤占了主营业的运作资金,将使银根抽紧后的企业主营雪上加霜,必然引致这些企业的倒退。这是投机热过后的主要经济现象。

2、大崩盘的直接导火线,是投机热潮加速、投机规模非正常膨胀。

一定程度内的投机,有利于引导社会上暂时闲置的资本向效率高的产业转移,从而推动社会总体运作效率的提高。比如新世纪以来,向网络经济、高科技经济推进,都对整个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合理程度内的投机,是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就象人身体里的血液,是需要时常流动的一样。

过度投机,表现为实体企业转移了部分主营业的资金到投机领域去、传统银行和投机银行里的不正常投机份额加速增加、传统银行和投机银行里产生了不少人员利用工作之便违法把公款挪到投机领域去(如老鼠仓),甚至连居民中大范围的不懂股市的人也被吸引投入到股市里来,就是相当危险的信号了。

过度的投机时期,表现为股市换手率奇高、贷款利率相当高,股市成交量相当大,股市收益率也相当高,另外该时期也是普通公司募集资金的大好时光(新股发行多,而且发行能够实现可观的溢价),投资信托(类似现在的基金和证券公司)成为明星,服务于某些投资信托公司的著名经济学者成了吹鼓手,“任何提出不同意见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谴责”。1929年扶持美国出现投机热潮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实行保证金制度,通过投机杠杆可以使投机大规模地放大。

大崩盘发生的前夕,世界各地金融中心的资金源源不断地奔向纽约,这也是一个信号。书中有句话:“在个别放心不下的观察者看来,华尔街仿佛贪婪地想吞噬全 世界的所有资金。”关键是这些资金到来,并不是进入经济实体,去产生实质性的经济效益,而是进入投机领域,加速膨胀纽约的证券市场。这时,清醒的人们应该 想一想:在这之后,还有什么资金可以被吸引来?或:这样的资金流能够持续多长时间?

但现在,由国家财政部、央行拔款直接进入证券市场,是否继续推导了这种过度的投机延续下去,还需分类研究。如果是在指数高企时期,央行或财政部资金进入 了股市,就一定是加剧了投机热情。如果是在金融危机时期进入,则应以保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作、资金的正常流转为目的。那么,现在美国如果要以后者为目的的 话,应该是多大规模的救市计划?7000亿应该是超出了广大纳税人能够容忍的范围了,所以被否决了。

不管怎样,一轮大投机热潮的顶峰,表现为过度吸引、吸纳了其他领域的资金到投机领域来,以至资金没有了后续资源,整个证券市场的资金链会突然崩裂, 狂抛和崩盘就出现了。说到底,保持资金链上的正常流转,不但是企业经营必须的,也是一个国家必须的,同时,也是一个家庭、一个个人必须的。此为安全底线, 也是“持续经营”的底线。

二、政府和学者们的言论基本上都没有揭示经济发展本身的规律。

在大崩盘前期、中期,政府要员的主要论调是:“基本情况是好的。”或“经济状况健康。”到大跌大势已定,他们只好说:“调整是暂时的。”政客的职业使命是促进全民建立对政府的信心。

美国的学者比较独立,言论比较自由,但是仍然摆脱不了被经济表面现象所困,以致“说得越多错得越多。”我想根本原因在于受人的社会性和人性本身所影 响,绝大多数人只能“看到表面上是什么就说什么”,并且只能顺势而延续,比如在盘升过程中就鼓吹会升得更多,大跌就会说跌得更多;其次,社会和人群都很难 接受逆耳的忠言。一来,独立思考在哪里都是极少数的,二来,在没有实践证明面前,谁也不敢信任独立思考。所以,在大众面前,智者最好闭嘴。

另外,大牛顶时,存在联手做庄的情况,这些机构一再发出“目前股价没有高估”的言论。这些言论能够引导逐利的大众的思维。书中有一句话:“有关 1929年股市投机最令人惊讶的不是参与人数的规模,而是股市投机成为了美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投机不可能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只有实体经济是一切的基 础。当违反常规的事情出现时,危机就在眼前了。

1929年的大崩盘里,只有一家报张长期坚持自己的立场,倾向于悲观的判断,然而,该报纸门庭冷落。有很少的几个人宣扬过自己的悲观思想,但其声音很快就被淹没了。

三、1929年的大崩盘,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来一个根本性的扭转。

首先是政府从积极不干预,转为对投机银行的有秩序的监管,另外,政府在必要时参与了救市,及时挽救整个经济的逆转。

其次,当时很多银行家破产,富人破产。这是旧的经济运作模式被社会淘汰的表现。接下来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呈现了新的机制,从而使三年过后,美国经济重新走上上升的轨道。

四、1929年的美国股市与2008年的中国A股的比较。

1929年的大崩盘(下跌90%)与我国2008年的A股大幅下跌(下跌70%)不可直接相比。因为1929年的美国经济是完全自由经济,宏观经济之父 凯恩斯在1935年才提出了宏观调控,因此,1929的美国可以说是“藏富于民”,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几乎为零,当年,美国政府也仅仅调整了税率。而中国的 2008年,不是自由的市场经济,经济整体的体制基础也以国企为主体,宏观调控等条件也跟当时的美国不相同。另外,股市实行的制度也不相当,美国实行保证 金制度,人们可以用很少的钱去放大投机的规模,即杠杆效应。但我国至今未实行这样的制度,因此使投机基本上处于原始阶段。但二者直接相同的是:大崩盘前的 最后的资金流的表现、实体企业和居民的表现、老鼠仓,以及相当部分经济学者和股评家是受聘于某些集团等情况,都是相同的。

五、1929年股市的几个特征(基本上是书中的原话)

1、9月4日-9日,股价波动仍在继续。有几天,市场表现强劲;另外几天,市场表现疲软。股价波动幅度不大,缺乏稳定性,但回过头来看,则呈现相当明显的下跌趋势。新的投资信托仍在不断涌现,涌向股市的人还在继续增加,而经纪人持续急剧增长。末日已经降临,但还是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2、10月19日,各家报纸纷纷报道了前一交易日股市十分疲软——成交量严重萎缩。

3、11月初,投资信托的火暴行情已经结束,并且印证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格雷欣法则:劣股把良股逐出了股市。

4、一家公司购买自己的股票,毕竟正好与发售股票相对立,而公司通常得依靠发售股票来实现成长。

5、每一次严重的危机都暴露了许多在这之前未曾受到怀疑的证券公司的过分投机行为。

6、投机极有可能在长期繁荣以后突然爆发,而不会出现在萧条过后的复苏时期。

7、经济在这一年(1929)初夏,即早在股市崩盘之前,已经开始疲软……百货商店销售额在4月出现中度下降,很可能是经济衰退的一个信号。

8、作者总结1929年大崩盘的其他成因,包括:收入分配不均、公司结构不合理(“最重要的公司缺陷是控股公司和投资信托的庞大结构体系”)、银行结构 不合理(“如果有一家银行破产倒闭,那么其他银行的资产也会被冻结,而其他银行的存款人则会争相提取自己的存款。因此,一家银行破产,会导致其他银行破 产。”)、成问题的对外收支状况(美国出现持续的顺差)、经济知识贫乏(不能做到平衡预算)。

相关专题:

1929美国股市大崩盘回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09中国网民财富报告调查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anln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