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潜艇“猎杀潜航”
中国海军舰队从西太平洋演练归来,自卫队研判潜艇究竟在哪里?
谁在为问题IPO“保驾护航”

2011年03月23日 10:59
来源:北京商报

字号:T|T
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

绿大地(002200)董事长因欺诈发行股票被拘,犹如资本市场的一颗重磅炸弹,再一次将市场的目光转向了问题IPO。随着中小板和创业板的快速扩容,不少问题IPO早在发行审核环节就已经被拒之门外,然而也有不少漏网之鱼侥幸冲过层层关卡成功上市,给投资者埋下了巨大的隐患。谁是问题IPO的制造大户?问题IPO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笼的?

问题IPO层出不穷

日前,绿大地董事长因欺诈发行股票被公安机关带走调查,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各方的极大关注。目前,该案正在侦办中,所涉及的具体细节外界尚不得而知。不过,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绿大地上市过程中存在包括虚增利润在内的重大财务造假行为。

据悉,绿大地在上市三年以来,三次更换财务总监、三次更换审核机构、五次大幅度变更业绩预告……面对绿大地近乎赤裸裸的财务造假,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在绿大地的财务审计报告上签字的?保荐机构是如何放马过关的?

实际上,在业界看来,绿大地恐怕只是众多问题IPO(首次发行新股)中被查证属实的冰山一角而已。而关于问题IPO,自从IPO重启以来就一直是A股市场的一颗颗定时炸弹。据(300033)统计的数据,自从2009年新一轮的IPO重启以来至今,证监会发审委共审核了672家企业的IPO申请,共有557家企业顺利过关,通过率为82.9%,其他115家企业因各种原因未能通过IPO申请或者证监会临时取消审核。这些未能过关的企业主要是计划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企业。记者发现,这些未能过关的问题IPO中,华泰联合证券招商证券(600999)和国信证券名列问题IPO保荐榜三甲。

统计数据显示,自从IPO重启以来,华泰联合共保荐了39家企业的IPO申请,其中30家顺利过关,9家被否或取消审核,华泰联合制造的问题IPO企业数量位居各大投行之首。而华泰联合保荐的问题IPO之“经典代表作”就是日前闹出巨大财务造假丑闻的绿大地,仅此一项,也足够华泰联合“荣膺”问题IPO制造榜首的。排在华泰联合后面的分别是安信证券广发证券(000776)、国信证券、招商证券和平安证券等,这些投行机构各有7家IPO企业未能过关。

统计显示,安信证券共保荐了25家企业的IPO申请,其中18家企业顺利过关,7家未能通过审核或被取消审核。国信证券承销的IPO宗数在所有IPO承销榜上列第六名,其IPO保荐过关率仅仅为72%。剩下的广发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和平安证券都是IPO承销大户,其中广发证券共保荐了33家企业的IPO申请,26家企业IPO顺利过关,7家企业未能过关;招商证券共保荐了37家企业的IPO申请,也有7家企业未能过关;国信证券共保荐了66家企业的IPO申请,其中59家企业顺利过关,7家未能通过审核或被取消审核;平安证券保荐的IPO宗数为69家,7家被否,在IPO市场份额中(按宗数算)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平安证券保荐的IPO中只有7家未能过关,但实际上平安证券却跟华泰联合一样,是问题IPO最严重的保荐机构之一,因为在这7家被否的IPO中并不包括被曝出重大造假上市丑闻的胜景山河。2010年10月27日,胜景山河通过证监会审核,但就在该公司发行启程前,却被媒体曝光存在巨大的造假嫌疑,其招股说明书中描绘的庞大的市场网络被指“纯属虚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面前,胜景山河被迫暂停发行计划,证监会随后也展开对相关问题的调查。到目前为止,胜景山河事件仍成了一件尚无下文的悬案。

此外,一些IPO企业虽然在IPO审核中侥幸过关,但上市后首份正式年报却出现了业绩大变脸。这些企业在上市前几乎是清一色的绩优公司,但上市后首份财报即开始业绩大变脸。分析人士认为,这类企业大多在上市之前就已经受到保荐人等多方面的包装,最终顺利过关,存在包装上市的嫌疑,因此这类上市公司也可以归结为“问题IPO”之列。

记者选取了问题相对较多的深交所创业板和中小板股票作为样本。统计发现,目前已经发布年报的中小板与创业板2010年新上市的公司中,共有8家上市公司出现了上市首份年报业绩大变脸。其中,业绩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鼎泰新材(002352)(002352)和益生股份(002458)(002458),这两家上市公司上市后的首份年报业绩下滑幅度均超过了惊人的四成。而这两家企业的保荐人分别是国元证券(000728)和安信证券。

问题IPO的暴利诱惑

问题IPO何以能够大行其道?这与其背后巨额的暴利诱惑是分不开的。对于IPO发行保荐人兼承销商来讲,顺利完成一起IPO的发行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保荐机构:巨额的承销收入

成功完成一起IPO的保荐与承销,保荐机构能够从中获得多大的收益?

记者统计了上述问题IPO的制造大户,自从IPO重启以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平安证券共完成了IPO承销金额505.9亿元,列IPO承销金额榜第五,实现保荐、承销收入28.99亿元,平均承销费率约为5.73%;华泰联合IPO承销金额227.66亿元,实现保荐、承销收入12.06亿元,平均承销费率约为5.3%;招商证券IPO承销金额308.76亿元,保荐、承销进账14.18亿元,承销费率约4.59%;国信证券IPO承销金额568.27亿元,保荐、承销收入23.33亿元,承销费率约4.11%;安信证券完成IPO承销收入211.33亿元,保荐、承销进账6.35亿元,承销费率约3%。

实际上,上面所列的仅仅只是平均的承销费率,对于一些承销难度大、承销风险高的IPO项目,其承销费率也相对较高,有些项目承销费率甚至可以超过10%。业内人士指出,由于承销商与发行人之间主要是以包销的方式进行承销的,承销商有时要承担包销的风险,如前不久增发的长江证券(000783),由于增发计划实施不是很成功,其承销商东方证券自掏14亿元完成包销。尽管在IPO承销中尚无承销商自掏腰包的先例,但主承销商却不得不考虑这些风险。

记者从平安证券的60多个承销项目中了解到,虽然平安证券平均的承销费率为5.73%,但其承销费率最高的一个项目是去年9月10日成功上市的中小板新股圣莱达(002473)。据悉,圣莱达首发募集资金3.2亿元,平安证券承销进账3177万元,承销费率高达9.9%。

分析人士指出,对于那些存在问题的IPO而言,由于其保荐人承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正常的IPO项目,因此一旦其成功发行,其保荐、承销费率也要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在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巨额承销费诱惑面前,保荐机构很难不为之动心。

“这还仅仅只是首发保荐、承销费用,如果把后续上市公司潜在的增发及其他再融资的可能性算上,一旦成功保荐一家IPO上市,收益是极具吸引力的。”该分析人士说。据本报统计,2010年A股市场融资数据显示,上市公司全年共完成融资10000亿元,其中再融资超过IPO融资,占整个融资数额超过51%。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再融资带来的承销费用甚至可能超过IPO承销。据统计,海通证券(600837)、中信建投证券等多家券商的增发再融资承销收入均超过其IPO承销收入。

此外,除了保荐及承销收入之外,不少保荐机构还玩起了“保荐+直投”的游戏,这些券商机构一方面保荐IPO上市,另一方面在这些IPO企业提交上市申请前就已经巨额资金提前抢入,突击入股以坐等IPO上市带来的灰色暴利。近期以来“保荐+直投”问题被曝光较多的是第一创业证券。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liyang] 标签:承销费率 IPO企业 国盛证券 
用手机登录 3g.ifeng.com 随时随地看新闻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 社会
  • 娱乐
  • 生活
  • 探索

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