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认为,在巨额的保荐及承销费用面前,最能为之动容的可能就是那些实力不强的中小型券商机构了。一些中小券商在IPO项目上饥不择食,也是造成问题IPO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根据记者统计,2010年上市当年即出现业绩大变脸的8只IPO新秀中,一大半都是小型券商保荐机构制造的。这8家上市公司的保荐人分别是国元证券、安信证券、德邦证券、海际大和、招商证券、民生证券、西南证券(600369)和长江证券。从上面的名单不难看出,这8家券商中除了招商证券一家独大,长江证券和西南证券规模稍大外,其他5家券商保荐机构规模均相对较小,更有的甚至名不见经传。
这些2010年度问题IPO中,问题最严重的鼎泰新材和益生股份业绩下滑幅度均超过四成,其中前者业绩缩水43%,后者业绩缩水近43%,他们的保荐人分别是国元证券和安信证券。
“小型券商由于实力不强,通常很难找到有竞争力的IPO项目,而一旦做成一单,其数以千万元的承销费用对他们的诱惑力还是极大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中小券商保荐机构饥不择食,将一些根本不符合IPO条件的企业强行包装上市,这也是常有的事情。”上述分析人士说。
此外,对于一些中小券商而言,除了上述提到的问题外,还需要指出的是,他们所保荐的IPO项目在证监会审核时即被否决的宗数也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在投行市场上份额很小的保荐人所保荐的IPO甚至全军覆没:财富证券两家IPO全部被否,爱建证券和中山证券各自保荐了一只IPO,但也均遭否决。在分析人士看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型券商保荐机构是制造问题IPO的重灾区。
保荐人代表:签字费高达80万元
当然,保荐、承销费所带来的暴利诱惑不仅仅只是对于保荐机构,对于具体实施IPO保荐项目的保荐人代表而言,其诱惑力更是非凡。公开资料显示,保荐人代表一直是备受各方关注的高收入人群,其平均年薪在150万元以上,多的可以拿到几百万元,而其负责保荐的IPO项目直接决定他们年薪能拿多少。
“保荐人代表签字一个IPO项目,光签字费就能拿到70万-80万元,因此IPO项目对于保荐人代表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一些保荐人代表为了谋取高薪,对自己保荐的IPO项目把关不严,甚至弄虚作假。”一位券商人士告诉记者。
近期因胜景山河涉嫌造假事件被闹得沸沸扬扬,而这单IPO项目的保荐人代表就是平安证券的林辉。因胜景山河事件而“声名鹊起”的平安证券保荐人代表林辉一度被媒体冠以“十大包装黑手”之首的头衔。据悉,除了经典代表作胜景山河之外,林辉签字保荐的5个IPO项目中,有2个项目仅仅过了三年时间,用光IPO募集资金后就宣布要卖壳,这2个项目分别是*ST德棉和鲁阳股份(002088)。
极低的造假成本
除了暴利的诱惑外,问题IPO层出不穷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极低的造假成本给了无论是保荐机构还是保荐人代表极大的“寻租”空间。
“造假的成本太低,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这也是导致问题IPO不绝的重要原因。”著名证券律师郑名伟告诉记者,暴利的诱惑只是一个方面,但如果监管层在处理问题IPO时,一旦查实属于造假或存在虚假陈述行为,对相关的责任人包括发行人和保荐人给予严肃处理,也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但实际上监管层对上述问题的处理手段过于柔软。
2000年,麦科特因为虚构财务报表欺骗上市被查,最终其公司董事长被处以3年刑罚,而作为麦科特上市的保荐人和财务顾问,却仅仅只被没收了违法所得并罚款。这起事件的处罚至今仍令不少业界人士感到失望,因为保荐人及保荐人代表和财务顾问对此事均具有直接的欺诈责任,而最终处罚却仅仅只停留在行政处罚层面上,如此低的造假成本显然不足以威慑不法分子。
郑名伟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现行《证券法》对IPO造假或包装上市问题的处理上的确过轻,对于查实的问题IPO而言,处罚相对较重的也仅仅是发行人,而对于包括保荐人、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的处罚主要还只停留在行政处罚层面上,还没有上升到刑事处罚的层面。
目前,对于保荐人代表的处罚案例并不多,已知的有东方证券的林霖和平安证券的王志妮以及国盛证券的张庆升。因为对自己的执业经历进行虚假陈述,东方证券的林霖、平安证券的王志妮被撤销保荐代表人资格;由于隐瞒任职情况,国盛证券的张庆升被证监会施以12个月内不受理其具体负责保荐项目的处罚。
郑名伟建议,为了杜绝问题IPO的发生,监管层除了要加强执法力度之外,从司法程序上也应该将对保荐人代表等相关直接责任人的处罚从目前的行政处罚层面上升到刑事处罚层面。
记者手记
实际上,从IPO项目中获利的,除了本文着重提到的保荐人之外,IPO项目的法律顾问及财务顾问也是IPO的重要中介方。对于一个中小型IPO项目而言,成功上市,作为法律顾问的律师事务所的咨询费用为几十万元;作为财务顾问的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从中获得几百万元的收益;而保荐人更能从中获取数千万元的保荐及承销收入。
一旦问题IPO被查实,除了发行人之外,上述三方均应该担负相应的责任。因为对于三方而言,IPO企业的所有资料对于他们都是公开的,也就是说任何的IPO造假均不可能与他们脱离干系。可问题是不少问题IPO东窗事发后,这些关键的中介方要么选择沉默,要么宣称自己不知情,将所有直接责任都推给了发行人。
然而纵然这些中介方有千万种理由推卸责任,但至少有一点却是不容争辩的事实:那就是失责。作为发行人的关键中介方,只收钱不干事或许还不是最大的危害,更可怕之处还在于他们收了钱之后还跟发行人一起为虎作伥,干出里外勾结坑害投资者的事情来!
应该感到庆幸的是,大量的问题IPO已经在发审环节时就被拦截了下来。但我们仍然感到不解的是,这些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的IPO是如何能够“逃过”保荐人代表、会计师和律师的层层法眼的?像欣泰电器这样在国资改制中不能交代产权合法来源的巨额发行人资产,当事律师是如何在招股说明书上签字放行的?像胜景山河这样存在巨额市场之谜的招股说明书是如何被保荐人吹嘘成“广阔的渠道优势”的?而像绿大地这样近乎赤裸裸的财务造假,审核机构是如何签字认可的……
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