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证交会控高盛“欺诈” 华尔街投行齐辩护
王康
4月16日,美国证交会(SEC)以“证券欺诈”的指控,对高盛以及相关的一位副总裁,发起民事起诉。理由是,在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陷入衰退时(2007年),高盛欺诈投资者,在一项与次贷有关金融产品的重要事实问题上向投资者提供虚假陈述或加以隐瞒。
面对SEC的指控,高盛说,“作为撮合客户的做市商(Market Maker),我们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一边是衍生产品交易部门的大客户想做空一只CDO,一边是固定收益部门的客户们想购买CDO。两大客户的利益截然相反,互相冲突。但在华尔街投行的眼中,只要带来生意,两个方向上的客户一样重要。所以,高盛高声抗辩自己“无辜”。而华尔街投行人士,则大多对高盛表示支持和辩护。
星期五的跳水行情
美国当地时间4月16日,星期五,上午10∶32,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集团的股价突然出现跳水行情。
两个小时之内,高盛股价从181.71美元开始,大幅跳水至160美元附近,日跌幅高达12%。同时,单日成交量从三个月平均量的1366万股,一路狂升到1.02亿股,放大10倍左右。短短几个小时,高盛蒙受了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市值消失了近120亿美元。
美股和欧股受拖累大幅下挫,道指下跌1.13%,创自2月初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纳指下跌1.37%;标准普尔500指数跌幅1.61%。欧洲主要国家的重要股指中,德国DAX指数下跌1.8%,法国CAC40指数下跌1.9%,英国富时100指数跌1.4%。
除股市以外,高盛涉嫌欺诈的消息还对大宗商品市场造成冲击,纽约主力原油期货合约当天大跌2.4%,创两个多月来的最大单日跌幅。而纽约主力黄金期货合约也下挫2%,收于1137美元/盎司。
高盛跳水的源头很快被找到。当天,美国证交会起诉高盛集团以及高盛集团的一位副总裁,指控的理由是:其在CDO交易中,有“证券欺诈”的嫌疑。
有分析称,被SEC起诉对高盛的信誉造成严重打击,一旦高盛与证交会对簿公堂,将是自1980年代“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内幕交易案以来,华尔街与监管部门的最大冲突。
“左手销售,右手做空”
美国证交会的起诉材料显示,著名的鲍尔森基金(Paulson Co.)支付了一笔费用,让高盛为其定制一款衍生产品——通过这只定制产品,鲍尔森基金可以去“做空”结构性信用产品。
随后,高盛发行了一只名为ABACUS2007-AC1(简称ABACUS)的CDO衍生产品。其营销材料上宣称,这只产品底下的基础房贷产品(RMBS)是由ACA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简称ACA)从市场上的住宅房产品贷款中挑选出来的。ACA公司被认为是一家对RMBS市场的信用风险和产品具有专长的公司。
但是,高盛没有明确告知客户,鲍尔森基金正在做空同样的一只产品,有可能从这只产品的价格下降中获得利益。美国证交会指控说,鲍尔森基金主动“帮忙”,介入了这些RMBS产品的挑选过程。
同时,鲍尔森基金购买了针对这些产品的信用互换产品(CDS),赌这些产品会出事。打个比方来说,就是高盛故意从市场上买了劣质的“面粉”(RMBS),做成“面包”(CDO)出售给客户。而“打赌”这些倒霉的客户吃了面包会上吐下泻的鲍尔森基金,则通过购买这些客户的“健康险”产品,赚了很多钱。
美国证交会起诉说,主要构建ABACUS这只CDO产品的高盛副总裁Fabrice Tourre,没有在任何市场材料中说明,鲍尔森基金在这只CDO产品上有“做空”的头寸。Fabrice Tourre也承认,他误导第三方的ACA公司相信,鲍尔森基金在这只CDO产品上投资了2亿美元,因此鲍尔森基金参与到这个产品的选择过程中,是与ACA的主要利益相符合的。美国证监会指出,事实上这两者的利益是完全冲突的。
证交会的材料指出,这一单交易完成于2007年4月26日。鲍尔森基金为这只CDO产品,向高盛支付了1500万美元。到2007年10月24日,这只CDO产品中,83%的按揭贷款产品被下调评级。同时,17%的产品被列为“负面观察”产品。到2008年1月29日,99%的产品都被下调了评级。投资这项CDO产品的机构投资者们,据信损失了10亿美元。
美国证交会认为,在出售这只产品时,其实高盛心里清楚其前景如何。2007年2月11日,高盛信用结构产品部门的负责人给Tourre写了一封电邮,其中说到:“CDO业务已经烂了,我们没有多少时间了。”
“这项产品很新很复杂,但这种欺骗和(利益)冲突则很陈旧很简单。”美国证交会执行部门主任Robert Khuzami说,“高盛允许一个客户做空CDO产品,这些CDO是一个投资组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盛又告诉投资者们,这些证券产品是由一家独立以及公正的第三方机构来选择的。”
美国证交会认为,这种“左手销售,右手做空”的行为,明显有“欺诈”之嫌。
据报道,投资该CDO产品的倒霉的机构投资者中,最大的是荷兰银行,而不小心收购了荷兰银行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则是最后的出血者。RBS付了8.41亿美元给高盛,而高盛则将这笔款项最后转移支付了鲍尔森基金。据说,RBS正在考虑起诉高盛。
对于作为“做市商”的高盛来说,在这单10亿美元的交易中,其实只赚了1500万美元。但是,在两年后的这个黑色星期五,一天之内,其市值损失就高达120亿美元。真可谓得不偿失。
华尔街投行:为高盛辩护
高盛被SEC起诉的消息传出后,本报记者在第一时间采访到的诸多华尔街投行人士,都对高盛表示同情和支持,或者为其辩护。
“这种事情人人在做,其它投行也都做了不少类似的业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盛美国某交易部门的董事总经理说。
高盛中国前副董事长胡祖六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在高盛内部,衍生产品部门与结构性信用产品等部门之间,有严格的防火墙。也即,从理论上说,销售CDO产品的部门“应该不知道”一家客户正想要做空某产品,而同一家公司的衍生产品部门正在给其制作相关方案。
“投资银行的主要业务,其实就是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要,‘攒’一个产品出来。”德意志银行衍生品部门的董事总经理Hubert Li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说,“投行只是撮合双方交易,自己本身并不在中间赚钱,或者承担任何的风险。”
也就是说,高盛作为一个经纪商,给鲍尔森基金度身定制相关的衍生产品,是经纪商的本职工作。
不过,也有人有不同意见。
“说有严格的防火墙是不现实的。硬要说结构信用性产品部门的销售部一点都不知道有对冲基金客户要做空相关的产品,其实是不太可能的。”一位在华尔街投行固定收益部门工作的女士指出。她的本职工作就是在固定收益部门里从事CDO产品交易。
“这个市场很小。有时候市场数据虽然不会指出具体的买家卖家,但大家都可以猜出背后是谁。更重要的是,购买这些CDO产品的不是业余投资者,都是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他们都有专业分析能力,也都知道评级公司的评级只能做参照。” 她说,“最重要的是,机构投资者的行为是要为自己负责的。”
“秋后算账”:或许不止一起
高盛除了高声抗辩自己是“无辜的”,也应早就对“山雨欲来”之势有预感。
据美国媒体报道,高盛早在9个月之前就已收到SEC相关人士将对其起诉的警告,但高盛没有在例行公告中向投资者公布该信息。
目前,市场开始相信,SEC正在对金融危机中大型投行和金融机构扮演的角色进行调查。
“本委员会将继续调查投行及其他机构在房地产市场开始显露疲软迹象时与房地产市场结构化复杂金融产品有关的运作方式。”SEC结构化新产品部门的主管肯尼斯·伦奇在起诉书中的表态加剧了市场的担心。
美国当地分析师认为,“欺诈门”事件对高盛乃至华尔街的影响很大。虽然结果很可能是高盛与SEC达成和解,并支付数亿美元了事,但是这样的事例或许会不止一起。随着对金融危机“秋后算账”的继续进行,将来或将有更多银行面临类似起诉。这就意味着,美国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将更加严格,而不再是“雷声大雨点小”。自金融危机以来,虽然早有声音指责高盛对金融危机推波助澜,但这些指责没有过硬的依据,也从来没有导致调查或起诉。
美国总统奥巴马上周六的表态也与这一市场预期吻合。奥巴马在讲话中督促美国国会通过更为严格的金融业监管措施。
“现在我们不采取行动,导致金融危机的系统就会带着相同的漏洞和弊端继续运行。”奥巴马说,“如果我们不试图改变招致危机的原因,我们注定将重蹈覆辙。”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