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欺诈门带出监管灯下黑
□本报记者 明金维
华尔街投资银行高盛集团日前再次传出丑闻。4月16日,美国证交会(SEC)指控高盛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涉嫌欺诈。而就在不久前,希腊债务危机也曾传出高盛帮助希腊“作假账”的丑闻。人们不禁要问:高盛到底怎么了?全球投行业到底怎么了?
不管涉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欺诈投资者,还是传闻帮助希腊政府掩盖债务,都反映出当前全球投行业一个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投行业到底靠什么赚取超额利润?
美国的金融监管一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高水准的,透明、公正曾是其标榜的“准绳”,可今年来美国爆发的诸如马多夫骗局、帆船基金内幕交易等一系列丑闻,在美国证交会等监管机构的眼皮底下发生如此惊天大案,难道真是传说中的“灯下黑”吗?
曾几何时,高盛这样的投行总是被财富和成功的“光环”所笼罩。最聪明的人去投行,挣最多的钱,这几乎成为外界对投行的看法。但最近几年,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当中,投行的名声开始有些“变味”。在美国,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憎恨投行等金融机构过度冒险引发金融危机。在中国,不少刚刚接触复杂金融衍生品的企业在与投行的对赌中损失惨重,也引发了关于国际投行“欺诈或误导”中国企业的强烈猜疑。
结合近年来与全球投行业相关的一系列丑闻,可以发现,一些投行开始放弃“合法经营、诚实致富”,转而凭借其在复杂金融衍生品中拥有的信息和技术不对称优势,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复杂的“金融骗局”,从中获取巨额利润。而且,更令人担忧的是,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可以发现,一旦投行业“坑蒙拐骗”之风盛行,遭殃的将不仅仅是与其直接打交道的投资者,还包括全球经济和世界民众。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某些国际投行人士的眼中,客户不再是“上帝”,甚至连“服务对象”都谈不上,他们私下里更愿意把客户看作是潜在的“猎物”。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类似高盛“欺诈案”这样的丑闻就毫不为奇了。
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金融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除了投行等设计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专业人士之外,参与其中的投资者甚至并不知道其中掩藏的风险,更不用提缺乏金融专业知识和市场经验的普通民众了。在这种复杂性的背后,隐藏了许多问题,包括欺诈、操纵、误导和存在明显利益冲突的交易行为等。这一块“藏污纳垢”之地何时才能大白于天下,应成为近今后加强金融监管的重要方向。
目前,各方都在呼吁进行金融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把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从“场外”移到“场内”,也就是说,以前投行兜售金融衍生品合约,一般都是与特定客户私下达成的非标准化合同,以后要尽量集中在交易所交易这些金融衍生品,主要是为了增强透明度,强化监管。
总而言之,对于全球投行业来说,其巨额利润的来源,应是为客户提供了服务、创造了价值,而非“欺诈”或者“误导”。如果“欺诈”和“误导”盛行,必将影响各国民众对投行的印象和感受,最终将创造出一种要求严格监管、甚至过度监管投行业的社会氛围,到那时,投行业将自食苦果。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明金维
编辑:
fuj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