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能否成“退出”主角
毫无疑问,2009年政府主导的投资是整个年度经济的主角。那么在经济复苏预期下的2010年,谁将扮演主角?就宏观经济面而言,目前市场讨论最多的莫过于经济刺激政策是否应及时退出、“消费”能否启动并担当重要角色这两个话题。但观点相同的就不必列举,我们这里主要细说“分歧”。
政策“退出”之争
经济刺激政策不宜过早退出
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曾重点谈到经济刺激政策退出这一主题。温总理认为,我国现在还面临许多问题,主要是:第一,国际环境还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些国家的经济虽然开始恢复,但还可能出现反复。外部需求持续减弱这个趋势还是难以转变的。第二,虽然我们的经济开始好转,但是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运行,许多还是靠政策的支持,缺乏内在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过早地把我们刺激经济的政策退出的话,就可能造成前功尽弃,甚至使形势发生逆转。
对此,中信建投分析师胡艳妮也表示赞同。她认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不仅直接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也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走向息息相关。拿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分析,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首先是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数量型工具,恢复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使其回到正常水平。其次是货币政策的局部微调。然后是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的提高。此外,我们还应看到,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并不是美联储单方决策与行动的结果,在退出过程中,美联储会受到外部和内部的双重约束。因此她认为,现在我国也不必急着实施“退出”经济刺激政策。毕竟美国还是世界经济当仁不让的龙头,而且我国更需要考量多个方面的经济运行状态,“‘退出’”并不是现在最重要的事”她说道。
就“退出”时机来讲,招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丁安华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取决于四个因素:一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形势,二是私人投资的启动情况,三是资产价格上升与通货膨胀发展情况,四是全球各国政策退出的时机。反危机政策的目的是帮助宏观经济走上正常的增长轨道,退出时机的选择必须要避免经济陷入“二次探底”的危险。换言之他认为,现在谈论“退出”时间还是过早。
早准备、早“退出”
与上述观点相反,有部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经济好转,尤其是通胀预期正加强,“退出”政策应该有更多实质内容出台。其中莫尼塔(北京)的王涵博士认为,后期财政政策将在“有保有压”中逐步退出。他认为,尽管在走出金融危机的影响后2010年中国政府财政状况将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过去一年中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而仓促制定了许多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这些项目将在后期成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巨大的财政包袱。要彻底完成这些项目,至少从当前的财政状况来看,是不现实的。从近期的政策动向来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严控新上项目”之后,各部委对于各种基建项目的态度也从之前的开源、即想方设法解决地方政府的资金配套问题,转向了对各种项目的“有保有压”。财政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将不可避免。
与王涵博士观点相同,爱建证券的周欣瑜、张欣也认为,新年开始,全球刺激政策的退出将非“边缘-中心式”而最终采取跟随式。三季度末四季度初伴随美国正式结束资产救助计划为标志,可能会看到更多退出行动。而中国经济应该“早准备、早退出”。他认为,目前中国经济的增长还是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因此他得出结论:新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会有实质性的调整和退出,可以期待的是,实体经济将有更切实的改善,而并非只是货币性的繁荣。对此,中信证券宏观经济小组甚至判断,在2010年年中前后,政策将从事实上的极度宽松状态逐步转向中性。预计2010年将出现加息,幅度为27—54个基点。这样“退出”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谢旭人:财政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 | |
2010-10-13 | 财政部:对于配套资金不落实地区扣减或暂缓下达后续投资预算。明确地方措配套资金的五条渠道 |
发改委:地方政府负债超5 万亿 或在未来引爆风险 |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严控新上项目 | |
谢旭人:防年底突击花钱 | |
2010-12-22 | 发改委:“四万亿”投资计划中,安排在今年执行的中央4875亿元新增投资将有一部分结转到明年下发 |
消费能否取代投资 不要对消费希望过高
尽管消费是市场一直关注的热点,但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也有人并不“感冒”。其中学者郎咸平就指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消费、政府投资、出口,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都已经停下,中国经济在2010年见底之后,将面临经济增长点枯竭的危机。“大家看到内需拉不起来,其实内需不是拉不动,而是因为大宗商品的过度产出,压低了消费占GDP的比重。”郎教授还表示,如果不靠政府主导的投资,不靠出口订单,现在要拉动消费有些不靠谱,即使在股市楼市复苏,财富效应增加的情况下,也难有起色。中国人的消费习惯是需要一代人来改变的。而且要配以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换句话说,欧洲的高消费是源于高福利的社会制度,美国的高消费是因为美国无比强大的资本市场,这两个条件我们具备么?即便我们拥有了日本一样的GDP,也只会像日本一样陷入流动性空洞。
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大通证券的郭世涛在其研究报告《增加消费需要降低储蓄率 》中指出,最近8年我国的社会储蓄的平均增速为17%,但同期我国国家储蓄平均增速达82.8%,显然过快。我国储蓄过多的实质,是国家储蓄过多。因此阻碍消费大幅跃升的原因也很简单:老百姓没有消费的动力。
实际上,如果就目前的情况来判断,消费中短期不会带来惊喜。兴业证券研究所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2010年市场波动加大,在震荡上行的通道中,预计投资品与消费品快速转换,而子行业的把握决定回报。在兴业证券的预测体系中,确定性较强的板块是化工、钢铁,但消费已经不是最佳选择了。
消费将成为经济新引擎
当然,就主流观点而言,目前仍有超过六成的分析师看好消费,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消费将是我国经济新引擎。
国都证券的王明德指出,消费虽然对于中国GDP贡献程度较弱,但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的GDP增长不具备可持续性,未来消费对GDP贡献程度将逐年增加。他还乐观预计,目前中国已进入消费升级的黄金时期,并且认为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仍将持续20年左右。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结构越来越不平衡,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中央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2009年多次提出经济要调整结构。
对此,万联证券的宋豹认为,一方面调结构,一方面保增长,那么保增长的动力来自哪里呢?根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万联证券认为,最佳得选择是以区域经济发展、城镇化、国民收入分配促进居民消费,以节能减排和发展战略性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进入低碳经济。因此消费可能取代投资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
此外,西南证券的解学成、梁从勇也认为,因为有着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旺盛的消费需求,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尽管他们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出口贸易形势相对谨慎,但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中国最大、最具有消费意愿的人口群体与全民消费升级共振,将产生新时期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消费热潮。未来几年消费对GDP的贡献将持续增加。各种刺激消费的政策举措将在2010年得以延续,将继续促进消费增长。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an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