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筹码各取所需 苏版风电大跃进背后(2)
资源换项目
如此大规模的风电产业突进,短期内并不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一点地方政府心知肚明。
“那么大的风电厂,真正运行起来,主要还是靠政策的补贴,真正实现留存的税收非常有限。另外一方面,风电项目养活不了几个人,难以带动当地就业。”朱如万坦陈。
龙源电力人士说:“以一个10万千瓦,投资 10亿元的风电场项目为例,要拿出约10平方公里的土地,对于沿海地区来说,可能是宝贵的海岸线资源,但留存的税收不过数百万。”
“你必须把风电装备,或者相关的产业带动起来,才给你做风电厂。”一位江苏沿海地方官员说。
风电的特点也为资源换项目提供了一定依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仁贤说,风电设备地域性强,因为体积很大,难以解决物流运输问题,需要在当地进行组装。(就近建厂)是产业特点。
正是在这一思路的主导下,盐城从无到有,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聚集了16家风机装备企业。“盐城的风力装备,是目前全国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朱如万说,“国内行业前几位的,像华锐风电,都配置了大项目。”
资料显示,华锐风电在盐城征地488亩,计划投资30亿元,形成年产300台3兆瓦、小批量5兆瓦的风电机组总装试验生产能力。其中,投资额20亿元的国家级海上风电研发中心,得到了国家的支持,“一下子就拨了7000万”。
此外,中国水利投资公司也敲定向盐城的风电项目砸进20亿元,建设2-5兆瓦的风电叶片、塔架、法兰、总装等项目。后续正在商谈的风电设备企业还包括三一电气、香港瑞卓投资有限公司、上海荟懿环保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德国SKF集团、金风科技、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等。这些项目的投资额也都在数十亿元级别。
为吸引风电设备企业落户,当地政府的动作是,在和中电投、华锐风电、中国水利建设集团签订风电装备项目的同时,承诺帮助落实建设150万千瓦、200万千瓦和20万千瓦风电场基地。
另一个江苏沿海城市连云港,其可供开发的虽较盐城、南通少,但也将打造风电设备产业链作为地方发展重点,其中与中复集团合作打造风力发电机叶片工业园,年生产风电叶片能力达到700套,成为国内最大的1.5兆瓦风电叶片生产基地。
江苏省会南京,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已有29家。按照南京市发改委的风电规划,南京在风电设备企业要在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240亿元。
隐忧
“当前风电装备企业的项目中,少数是真建设,大部分是没建设。”华锐风电董事长韩俊良一语道出当前风电装备项目疯狂生长背后的真相。
一位风电界人士说,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做大风电产业,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而部分竞争力不强的风电整机企业,利用地方做大产业的心理,要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并引导业主下订单。双方一拍即合。
事实上,先通过风电场吸引国内风电装备龙头企业进驻,然后通过培育和转型一批本地企业做配套,从而实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成为一些地方政府发展风电产业的内在逻辑。
一位业内权威人士则指出,这种做法会导致两个问题,一是产业布局不合理,二是很多地方的配套体系和人力资源都不适合建厂,很多地方工人都招不到,很难实现生产。
在南通,尽管政府支持力度很大,但当地30多家风电制造的企业规模仍较小,“大部分都是做100千瓦以下的风机,利润不到10%。行业的无序竞争更让企业日子非常艰难。”当地一位风电制造企业负责人说。
地方政府有不同的理解。
连云港市委常委、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唐国海表示,一个新兴产业搞好规划很重要,但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优胜劣汰的过程应由市场力量来完成。
“能不能上,在什么地方上,做多大规模,企业考虑的因素更多。新产业必须要先集聚、集中,让企业去比拼、摔打。谁有竞争力,谁就可以生存,没有这个过程肯定不行,”一位地方官员称,“多了就有竞争,少了就成了垄断。”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yangle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