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摸底:优质产能仍然紧缺

2009年09月04日 22:26经济观察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刘伟勋 万晓晓

决策层对多晶硅和风电的点名,让这两个新兴产业在超常规发展中出现的重复建设倾向浮出水面。这被解读为新能源行业政策风向将从大力支持转向刹车缓行。

这或许是误读。本报获得的数据显示,尽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但多晶硅和风电机组目前的真实产能,不仅明显低于规划产能,而且技术和质量过硬的优质产能仍处于紧缺状态。

真实产能

70多家风电整机制造商,近4000万千瓦的规划产能,是业界谈及风电设备现状时屡屡提及的两个数据。事实上,风电设备业目前能够实现的产能远远低于这两个数字。

韩俊良将国内70余家整机企业划分为五个梯队。韩俊良是中国最大的风机制造商华锐风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第一梯队是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这三家公司几年前就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初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

第二梯队是上海电气、明阳、湘电等不到10家企业,它们从去年开始已经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第三梯队包括华创、汉维等20多家企业,刚刚生产出样机或正在进行小批量试制。

第四梯队的几家企业刚进入行业,还没有推出产品。此外,还有一些企业有意涉足风机制造,但没有实质性动作,它们归属于第五梯队。

目前真正具有产能的,是前两个梯队的企业,其中又以第一梯队的三家企业为主。2009年国内风电装机约为1000万千瓦,而华锐、金风和东汽三家企业的产能可以达到800万千瓦左右。

风机制造商的设计产能能否产出,并不取决于企业自己。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称,风电整机的生产受制于上游的关键零部件和下游的调试安装技术人员,目前这两个环节的瓶颈状况仍未消除。

对于可以实现的产能,在市场之手的推动下,优胜劣汰的进程已经开始。甘肃省酒泉市能源办一位官员表示,质量可靠的风机设备不仅没有过剩,反而处于短缺状态。企业争相购买质量可靠的风机,不敢买新入门企业的不成熟产品。

多晶硅行业也存在着类似的两极分化现象。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彭小峰称,国家出台警示性的信息,主要是针对低技术水平、工艺落后、产能较小,甚至环保问题都没有解决的多晶硅企业。而在另一方面,技术慢慢与国际接轨,甚至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多晶硅企业,在中国还非常稀少。

江西赛维LDK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硅片供应商。

有报道称,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在筹建、建设和扩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而实际上,这些产能的建设周期通常需要两三年,产能建成后,还需要经历一两年的低产期。

此外,一些企业尽管对外宣布了规模庞大的多晶硅产能建设规划,但并不会轻易落实,甚至还会中途取消。例如,常州天合光能在2007年底签订协议,计划2012年底前在连云港投资10亿美元建设一万吨多晶硅生产基地。然而2008年4月,天合光能宣布取消投资,甚至放弃了给设备商的预付款。

一家大型光伏企业的高层估算,2009年国内的多晶硅产量可能突破1万吨,比2008年的4000吨激增150%。不过这1万吨产量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假设今年国内的光伏电池产量仍延续2008年的2500兆瓦,按照每兆瓦电池需要12吨多晶硅的行业平均水平计算,共需3万吨多晶硅。这就意味着,2009年将至少进口2万吨多晶硅,才能满足国内的生产需求。国内生产出的光伏电池,95%以上用于出口。

同质化之忧

事实上,新能源产业引起政府重视并发出预警信号的,并不是短期内可能出现的多晶硅和风电设备产能过剩,而是不同程度存在的重复建设倾向。

2001年,中国只有峨眉半导体厂和洛阳单晶硅厂两家企业生产多晶硅,年产总计80吨。到2008年,国内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数量已达到10多家,产量约4000吨。在风电设备领域,风机整机企业从2004年的不足6家,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70余家,产量也从每年几万千瓦猛增至数百万千瓦。

最近两年进入市场的风机整机企业,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1.5兆瓦双馈型风机技术,其间曾出现过多家企业从同一家国外设计公司重复引进技术的情况。但这些技术主要通过许可证生产的方式生产,企业买到的只是一张总装图,无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还会受到外方的诸多限制。

甘肃省酒泉市能源办的官员称,国外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广阔以及设备企业急于推出产品的心理,把一些国外卖不掉的技术卖给中国企业,但核心技术始终保留在自己手中。一些不懂行业的企业仓促进入风电设备业,质量良莠不齐,一些风机的故障率高达20%,也不太适应中国的风力状况。

金融危机前国内50多家拟建多晶硅生产线的企业中,技术路线绝大部分是西门子改良法,这一技术有所完善,但仍属于高耗能、有污染的技术。

随着风机制造商的竞争日趋激烈,价格战的苗头已经显现。在今年上半年进行的第六期风电特许权招标中,风机平均的中标价格已经比去年降低15%左右,个别企业的报价为5000-5100元/千瓦,已低于目前的行业平均成本。

不过,在国家的扶持政策和企业的努力下,一些排名靠前的风电企业已经从最初的购买许可证,过渡到委托设计、与国外公司联合设计,最终自主设计适合中国环境和风况的风机。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也发现,一些企业今年计划建设的多晶硅生产线,开始尝试探索不同于西门子法的技术路线,如物理法、光化学法等。

目前,国内前五家风机制造企业已经占有85%市场份额。从资金、技术、市场和发展时间上看,风电产业门槛已经较高。

事实上,在多晶硅和风机领域,已出现企业投产之时就面临倒闭的情况。

对于涉足新能源设备领域的企业,决定其能否存活的,并不是政府出台的准入标准,而是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仁贤认为,市场的力量将促使供需实现动态平衡,企业也将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

“政府可以发出警告,但很难堵住那些真正想进入行业的企业。在行业发展初期,人为设定过多的门槛,只会越堵越坏。”他说。

相关专题:

揭开新能源概念的面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yanglei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