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发银行规模扩张再受阻 仅剩降薪一条路
本想在2009年赶超招商银行总资产的浦发银行,却面临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的监管利剑,资产扩张模式已成强弩之末。如其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中期发展规划,只靠利率变动提高收益,一两年内并不现实。银行股的投资似乎仍停留在贷款规模层面,2009年,市场的一句口号“我们坚决购买能放贷款的银行”验证了这一点。2010年情形依旧。
今年年初,多位银行分析师表示,如果今年三家城商行的贷款增速不能超过30%、7家股份制银行不能超过20%,仅仅靠资产结构调整和息差变动,最多只能保证与2009年一样的业绩同比增加。
“但考虑到费用难以下降的问题,如果息差再次出现大幅波动,业绩就会低于2009年增长。”一位刚参与南京银行调研的分析师表示。
因此,为保证让所有股东都可以参与,以配股价(8.85元)对应融资后的1.29倍市净率(PB)配股融资的招行这一举措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尽可能达到融资额220亿元的上限,最大程度支撑资产扩张才是最重要的。
这就是目前银监会实施资本严厉监管后,上市银行面临的选择,要么融资持续放贷,要么被市场抛弃。与招行资本金情况类似的浦发行也面临这样的尴尬。
2009年第三季度,浦发行总资产环比下降2%,贷款环比下降3.7%。由于资产增速的下降,其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立刻从2008年一到三季度的40.1%降至2009年一到三季度的26.6%。
面对资本限制规模发展的困境,市场为浦发行开出了最直接的药方—赴港上市。而浦发行管理层似乎并没有就此做好计划和打算,浦发行的多位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赴港上市融资的具体时间表。
看来,对于目前的市场困境,浦发行的管理层在经营上似乎并没有如市场预期那样更加主动和积极。
规模效应掌控利润
从今年开始,中央政府明确地将区域经济发展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稳步增长的新的驱动力。这意味着以政策扶持加财政资金投入带动更多社会资金的加入,使得区域GDP不断走高,将是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由于受到持续的政策扶持,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区域和深圳所在的华南区域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开始,这对银行这个资源(资金)的最终掌控者的利润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GDP高速增长的带动下,银行贷款规模增长实现盈利的快速上升。而当GDP开始下降、规模又无法增长时,利润率就开始持续走低。单纯依靠资产扩张模式盈利的浦发行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在找寻浦发行利润下降的真正原因时,多位分析师也曾考虑过是否是因为不断的竞争者加入,导致了利润的丧失?仅从数据调查来看,截至2009年上半年,浦发行的利润分布中,华东地区一直占有60%-70%。即便是在银行机构最多的上海,最近三年浦发行的市场份额也基本稳定。
也就是说,在目前中国的市场发展情形下,银行业完全可以承受后来参与者的加入,利润下滑更多是管理层自身的原因。
在中信建投结合官方数据的统计中,2005年至今,中国银行业应该算得上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利率周期,在利率周期的变动中,银行的存贷利差在不断缩小,从最初的3.6%逐步下降到3.06%。而在记者统计中,存贷利差下降至2.8%左右。
在上述完整的利率周期中,可以看到对银行利润产生最直接效果的因素是资产规模乘数效应。
我们可以以费雪方程式(流通中货币供给量和流通速度的乘积等于物价和国民生产总值的乘积)来证明规模乘数效应。
升息周期中,受益流通中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加,银行总的收益提高。在利率提高的初期,如果通胀率提高,而且经济增长率提高,物价和国民生产总值同步增长,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和流通速度的乘积提高,这相当于流通中的货币供给总量增幅提高。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受到乘数效应的推动持续增加。
2005年-2007年年底,中国宏观经济处于加息周期中,期间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也在稳步提高,从最初的近9%提高到周期末的19%左右,提高了10%。升息周期中,流通中货币供给量总量增幅提高。2008年以后,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了降息的周期中,期间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下降,在2009年二季度下降至5%左右,为历史的低点,而后逐步上升,在2009年年末再次达到9%左右。降息周期中,流通中总的货币供给量增速趋缓。
而浦发银行的利润波动几乎与此完全相同。
中国的银行业掌控着货币这一重要的国家资源,决定了信用扩张和货币供给增加主要通过银行系统完成。通过银行系统流出和创造出的货币流通总量越大,银行体系从中受益也将越大。
既然浦发行是高扩张、高消耗的经营模式,那么不放贷又怎么盈利,但是这一次,浦发行确实是受到了规模扩张的制约。
规模扩张再次受阻
上一次浦发行受到资本金制约发展的情形还是在2005年。
巧合的是,当时宏观调控政策与现在颇为相似:也是既要着重保证经济高速增长,又要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而且也是将之前的扩张性积极财政政策适时地转向松紧适度的稳健财政政策。
在2005年浦发行的中期报告中,其资本充足率与8%(当时资本金监管底线)相差无几,公司贷款增长明显受阻,上半年贷款增长只完成了全年计划的45%。
而二季度的贷款环比一季度出现负增长,使得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二季度的环比增长为5.45%,低于一季度的8.12%。其中利息收入的环比增速下降为6.21%,仅为一季度12.26%的一半水平。
考虑到浦发行资本金不足的状况,当时不少券商将其评级调至中性,并明确表示再融资已经迫在眉睫。
到了三季度,受资本充足率的制约,浦发行贷款总额季度环比增速只有2.22%,比二季度下降了1.87%,仅完成全年目标的58.82%;贷款占总资产的比例降至66.89%,比二季度下降了2.14 个百分点。
由于当时有存贷净利差扩大的因素,带动了利息收入增长27%,而同时在当期债券投资收益上升的前提下,浦发行净利润只是出现环比少许的负增长而已。
对于资本金限制发展的问题,浦发行分别在2005年6月和12月发行了70亿元金融债和20亿元次级债维持着运营。但由于对公业务收入的比重在90%以上,对资本过大的消耗,导致在随后的2006年底又进行了共计44亿股的A股增发,当时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只有5.44%。而在随后的三年经营中,浦发行的资本充足率只是维持在5%左右的水平。
如今,在银监会将核心资本充足率提高至7%,并将其达标与能否发债联系在一起的新的监管标准面前,浦发行不能再像前几年那样,资本金不够就用发债来解决,现在要解决资本金来源只能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这对浦发行来说是一致命的打击,但如不能尽快解决融资难题,其规模扩张将再次受阻或停滞。
压低成本 降低薪金
虽然2009年多家银行都在调整资产结构,但是大多数分析师表示,短期内,周期性的息差影响,明显大于长期的资产结构调整或是经营效率的提升。
而对于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超过10%、对公业务占比畸高的浦发行来说,要想通过调结构来实现利润的增长更是难上加难。而压低成本就成为浦发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仍然是在2005年,在三季度拨备前利润比二季度减少1.54 亿元、环比增速下降7.74%的情况下,占营业费用91.83%的业务及管理费环比增速达到32.29%,比二季度增加了25.07%。
在资产受制于资本金的当年,浦发行的人均员工费用为27.5万元。而到了2009年,同样又是资产规模扩张受到限制时,其人均费用仍在增长。2009年三季度,浦发行应付工资增提12亿元,营业费用环比增长86%。经核算若将该因素剔除,三季度调整后营业费用约为30.75亿元,较二季度调整后数据增长8.4%。
目前,还没有2009年人均员工费用的具体数字。但根据高盛高华的统计,人均员工费用在40万元左右。在2005至2008年的三年中,浦发银行员工增加了74%,人均费用也提高了45%。
面对2009年可能只有个位数的净利润增长(中金测算增长仅为7.7%),在2010年信贷规模受制资本金增速不容乐观、利润可能降低的前提下,浦发行的管理层还会无视股东的利益,而仍去追求更高费用吗?
因此,如果融资不能顺利进行,浦发行为了压低成本,采取降薪等措施以减少人员费用支出或许是2010年必须要面对的选择。-
相关专题:
[2010-03-04]浦发银行:重大事项进展公告
[2010-02-26]浦发银行:重大事项暨停牌公告
[2010-03-04]董秘连线:浦发银行董秘称从两个角度选择中国移动
[2010-03-04]确认与中移动展开协商 浦发银行继续停牌
[2010-03-04]中移动将入股浦发银行
[2010-03-04]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
[2010-03-04]一箭三雕 中移动拟入股浦发银行
[2010-03-04]中移动参股浦发银行结果将很快公布
[2010-03-04]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浦发银行董事长吉晓辉: 加强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代表委员“点对点”)
[2010-03-04]浦发银行证实本报报道中移动拟战略入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lili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