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
[通行证注册] [登录]

谢国忠:只有一场衰退才能扼制最后的泡沫

2008年03月21日 15:29环球企业家 】 【打印已有评论0

中国政府宣布其1月的通货膨胀率上升到7.1%,为11年来的新高,美国则宣布其2007年的通货膨胀率为4.3%,为16年高点。

同时,美联储对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调低了0.5个百分点,为1.3%到2%。美国经济很可能已经衰退。欧盟委员会将2008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预期降低0.4个百分点,至1.8%,并上调通货膨胀预期0.5百分点至2.6%。美国似乎正在陷入滞胀、高通胀和低经济增长甚至停滞的并存。欧元区也为时不远了。与之相对,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仍在大举投资。

但是,他们的经济增长率在今年仍可能回落至6.9%。而根据IMF的数据,新兴经济体在2007年和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7.8%和7.7%。自2003年以来,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率平均为3.5%,但我认为今年很可能将超过4.5%,尽管他们的本币正在升值。他们尚未陷入滞胀,但正在朝这个方向发展。

这种情形和1970年代很相似:经济不振,通胀加速,美元贬值和油价飞涨。大多著名经济学家都排斥这种比照。其论点在于:首先,石油如今只是经济总体的一个较小部分;其次,如今的中央银行已经学会了不应容忍通胀。我也希望事实的确如此,但却不能苟同。央行们通常把经济增长视为比控制通胀更为重要的政策优先级。他们希望能够在经济得到恢复之后,再来处理通胀的问题。他们可能会陷在这个泥泞道路上:经济可能需要时间来恢复,这使得他们在长时间内被迫容忍高通胀。结果可能和1970年代一样,只有一场严酷的经济衰退才能扼制住通胀。尽管央行如今都比30年前有经验得多,他们仍然可能重走老路。

事实上,正是央行们为今日的滞胀奠定了基础。他们担心5年之前通缩的局面重演,于是不断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这在资产市场上导致了大规模的通胀,并刺激了需求。一段时期以来,世界经济看起来非常完美:高增长和低通胀。但是资产泡沫开始一个接一个的破灭。首先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紧接着是信贷市场,然后是全世界的股票市场,现在债券市场也出了问题。大宗商品市场将是最后破灭的一个泡沫。在其他领域的泡沫破灭中出逃的资金将涌入这一市场,引发更多的通胀。看起来,所有由中央银行们释放出来的过剩流动性,都将通过大宗商品市场转变成通胀。如今所有的苦痛都来自于央行们所释放出的过多资金。但是,他们还指望通过释放更多的流动性来舒缓伤痛。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妙。

当代经济学的缺陷就在于它对经济问题的下意识反应:放松货币供给。通常,通胀会随着经济的不振而降温。但眼下的经济周期则不同:在经济繁荣时期,货币主要起着助燃资产价格膨胀的作用,其大规模的通胀效应被推迟了。在经济下滑时注入过多资金,只会使通胀更加严重。美联储开始认识到通胀有失控的危险,并开始尝试通过对话沟通来引导对通胀的预期。它正在散布这样的信息:美国将在经济企稳之后迅速加息:即承诺不会让人们的财富缩水。人们得需要很大勇气来听信美联储的言论,继续持有不断贬值的美元。这个承诺可能会靠不住,美国经济正面临着过度消费的问题。对需求的刺激延缓了缩减消费和增加储蓄的步伐。当美国经济回暖时,美联储的任何紧缩政策都会将经济推回衰退之中。如果那些持有美元的人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抛售美元,那么美国的通胀将陷入螺旋式失控。

中国正处于控制通胀的一个紧要关头。相较,美国所处的情势能让它更能容忍通胀。外国投资者持有着逾14万亿美元的美国金融资产,几乎等于它的GDP。通过通货膨胀使账面资产贬值,对于美国经济来说是利大于弊的。而且,美国的低收入人群负债严重,通货膨胀将减轻大部分美国人的债务压力。中国是一个净债权国,拥有1.5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低收入人群在中国多为净储蓄者。通货膨胀将降低低收入人群的购买力,并使其储蓄贬值。这样,通胀在美国可能在政治上是受欢迎的,但在中国却绝对是社会不稳定因素。中国和美国在今年同时面临通胀,但可能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中国会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控制通胀,而美国将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在这样的宏观大环境下,人民币肯定会是一个升值资产。为了防止人民币过度升值,中国不得不严格控制资本流入。

香港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它的经济有赖于资本市场的活跃,全球的漫漫熊市将熄灭香港的增长引擎,而中国大陆对于资本的紧缩控制只会让情况更加糟糕。同时,输入型的通胀正在侵蚀香港中产阶级的购买力,香港将在今年面临巨大的经济衰退风险。

大宗商品领域是最后的泡沫,越来越多种类的金融资本将进入这个市场。在接下来两年,大宗商品的可能会形成其历史上最大的泡沫。当央行们意识到,要扼制通胀,就必须得以接受衰退为代价时,大宗商品的泡沫将破裂。这可能会发生在2009年年末,或者2010年年初。眼下,你仍然可以享受商品市场的炙热,购买黄金、白金、白银或其他任何有形资产,只是不要持有它们太久。(作者为独立经济学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谢国忠   编辑: chenj
更多新闻
凤凰网财经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