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融资模式撬动中小创业者贷款坚冰
对于2000多万元的研发投资来说,100万元贷款的分量似乎不算重,但对于已经“弹尽粮绝”的创业者王越来说,没有这100万元贷款,之前的2000多万元研发投资会变得毫无意义。
2007年春天,在成都高新区为中小企业举办的贷款评审会上,四处举债无门的王越,向成都高新区提出了贷款申请。在没有任何抵押物的情况下,王越最终申请到了梦寐以求的100万元贷款,企业终于渡过了难关,顺利发展至今。
让无抵押物的中小企业迅速得到贷款,成都高新区金融服务工作的这一举措,帮助创业者凿破了融资的坚冰。同时,包括天使基金、引进风投、上市辅导等方式的系列融资服务手段,使成都高新区的中小企业能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享受到适合自己的金融服务。
结合本地金融服务创新的实践,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在2008年正式提出了“梯形融资模式”,认为中小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政府应在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提供适宜的融资帮助。这一理论如今已得到政界、商界和学界等多方面的关注。
中小企业普遍有核心技术,无可抵押物
回想起2003年9月刚调入成都高新区任经贸发展局副局长时,汤继强印象最深的,是中小企业集体处于融资难的窘境,没有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
他尝试邀请银行提供帮助,花了不少时间跟各大银行领导沟通和交流,但一次次接触下来,银行给出的贷款底线,依然是企业必须有抵押物。这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无异于封死了银行贷款的道路。
“启动资金是东拼西凑的,办公室、厂房是租用的,产品订单是不确定的,货款是还在回来路上的。”汤继强总结中小企业普遍的状态是有核心技术、无可抵押物。
对于上市融资的途径,汤继强说这更是中小型企业当时无法企及的。主板市场门槛很高,创业板、中小板多年无果。中小企业也就不再对上市抱有希望。
国家针对中小企业的科技三项费、技改经费、银行贴息等,分别掌握在科技、发改、经贸等各个部门手中,政府掌握的补贴资金很分散,也不知道该怎么快速、精准地提供经费。
一些中小企业春天申请到政府资金,因为相关部门办事效率低,往往到了秋天才能拿到。一些有很大潜力的中小企业,就在等待的过程中因资金短缺而消失。
如何寻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突破,是汤继强始终放不下的一道课题。
2004年,他考取了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的博士,师从著名金融学家、长江学者刘锡良教授,并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