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推进多项制度创新 已很少到广东学习(3)

2010年02月26日 11:46南方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世界“牛企”争相落户

世界前20名的企业,已经有11家在成都高新区投资

在“地球变平”的时代,成都打破珠三角乃至东南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甚至“区位迷信”。

对于很多熟悉招商引资的人来说,国际企业落户东南沿海似乎是思维定势了,但成都在挑战着这种定势。

不少的国际企业已把区域总部搬到成都去。来自成都高新区的数字显示,“世界前20名的企业,已经有11家在成都高新区投资”。

在去年的西博会上,马斯基、英特尔、思科、富士康等企业都签订了协议,在成都投资研发、数据处理等项目。

这对很多立志于转型升级的珠三角城市来说,绝对是一个震动,尤其是某些被诟病为“富人后花园”的豪华产业园。

成都到底有什么魔力能吸引到这样的大企业,这背后又有一种什么样的市场逻辑?

西部大开发十年,成都闪亮的成绩之一,就是位于成都中轴线南端的成都高新区。这片现在名为“天府新城”的37平方公里代表成都站到了中国高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实际上,成都原来有很多开发区,但最后主政者意识到集中发展的重要意义,砍掉了不少的开发区,成都高新区得以突飞猛进。

筹建于1988年的成都高新区,1991年跻身“国家级”,目前分为南部园区和西部园区,产业类型包括以微电子和软件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中医药现代化为重点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先进制造技术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制造产业等三大产业集群。

在中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考评中,成都高新区位居第四!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十年,就是成都高新区发展史上名副其实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间,英特尔、IBM、莫仕、阿尔卡特、诺基亚、SAP、NEC、金山、腾讯、中芯国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落户。

“截至2009年10月,高新区内共有1.3万余家企业,外资企业超过800余家,世界500强和国际知名企业有44家在高新区建立分支机构。”

高新区的企业数量、主要指标占到成都市的60-70%。

“其实,由于不靠边,不沿海,在地域上成都高新区并不占优势。”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告诉记者,成都高新很早就从广东等地的经验学习中认识到了自己的劣势,于是,扬长避短,克服蜀道难、物流成本高、信息闭塞的弱势,以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物流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展开与发达地区智慧的赛跑。

也有人会说,很多国家级高新区都在发展IT产业,成都高新凭什么能脱颖而出?汤继强认为,主要是发挥了自己独特的优势:即结合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趋向以一个两端在国外、对物流依托不大的电子信息作为主流发展业务。

思路决定出路,从成都往西出走欧洲,物流方式一旦从依靠海运变成火车、飞机和网络,成都这样的内陆城市反而比沿海地区有了优势。

一位跨国企业的高管就曾对记者说,在“地球变平”的时代,成都离欧洲其实比东南沿海更近。这足以打破珠三角乃至东南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甚至“区位迷信”。

而成都的主政者也看到了这一点,于是欧盟在中国的首个项目孵化中心落户成都。

记者在这个中心看到,成都为了吸引更多的欧盟企业来投资,可谓费尽心思,提供了体贴入微的保姆式服务。

去年举办欧洽会,筹备组三顾欧洲诚邀企业,还有特色羌绣礼品打动欧洲客商。有指定专人每隔一两个小时就通一次电话,谨防嘉宾被“抢走”。川人的闯劲和巧劲令人佩服。

曾在美国留学的汤继强认为,成都已经形成了马太效应:“丰沛的人才资源,良好的人居环境,卓越的融资帮扶,高效的服务体系,加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深化以及广阔的西部市场,这些不断凸现的比较优势,是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不断落户成都、不断追加投资的重要原因。”

就在记者发稿时,国家发改委传来新消息,成渝经济区规划即将获批。一份一揽子促进西部大开发的新政策,也有可能在近期颁布。

成都或将更可怕!

-记者手记

学习成都好榜样

西部大开发十年,论GDP,成都2009年才4000多亿,和广州、深圳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其他方面也有很多不如我们的地方,但得承认,成都也确实有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学习。

相信除了几个事件以外,凡是去过成都的人都会羡慕他们的生活环境“巴适”。那么到底为什么成都会成为中国幸福感最强的城市之一,笔者在成都的采访中体会到,成都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寻求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这个重要历史使命,并敢于在这方面施展拳脚,投入巨额成本。

如果说,要问广东当下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相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过大肯定会成为其中问题之一,也就是所谓的“最好的在广东,最差的也在广东”。

对比成都的做法,笔者体会到,我们广东目前正在如火如荼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有必要向成都学习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做法。

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广东能不能也最早实现共同富裕?我们自然是有责任和有义务先行一步。当前正处社会大转型期,社会、经济、政治等面临着更加深刻的变化,解决共同富裕,实现和谐社会更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我们已经很少来广东学习了!”应能道出了我们创新的急迫感。

<< 前一页123后一页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daiyb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