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 优先防通胀
在防止人民币升值过快和优先防通胀的考虑上,央行选择了后者。
在三季度央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明确表示,人民币适度升值有利于缓解通胀压力。而投行分析师则预测,未来央行将会选择加速升值以抑制输入型通胀。
大约半年前,央行捍卫人民币小幅度升值的立场还十分明确,甚至有专家建议央行,通过国内适度通胀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预防通胀
2006年11月15日,央行上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央行今年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也达到了13.5%的历史最高水平。
这次上调准备金几乎和10月份的 CPI数据同时出台,中信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分析师诸建芳博士表示;“央行此举表明政府在继续收紧流动性,意在解决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承受着两重压力:一是流动性压力,二是通胀的压力。”
进入8月份以来,CPI在保持了几年的稳定之后,进入高企的快车道。8月份冲上6.5%的历史高位,9月份CPI增幅小幅回落至6.2%,但10月份CPI同比上涨6.5%,涨幅比9月提高了0.3个百分点。这一数字是CPI增速自9月小幅回落后,再度回升至8月所触及的近十年历史高位。
其中,10月猪肉和鲜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54.9%和29.9%,食品价格上涨了17.6%,比上月提高了0.5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人士因此认为,物价上涨仍然是结构性的。
在食品价格上涨因素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于输入型通胀。一份券商研究报告显示,由于中国对于国际资源、食品等方面的高度依赖,国家石油、资源、食品类价格的高企使中国在购买这些产品时候的进价提高,这也成为国内食品价格上涨的部分因素。
数据显示,10月份PPI的同比涨幅从9月份的2.7%上升到3.2%,其中原材料的购进价格涨幅由原来的3.6%上升到4.5%。这也被分析人士看作一个为危险的信号。“PPI的高启对于CPI的传导十分明显,自从2004年就开始的国际资源价格的上涨,之前一直没有传导到消费领域,但是在今年体现的非常明显。上游资源类价格的上涨对下游的传导总是置后的。”一位资深经济学家表示。
在11月8日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承认“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上涨,国际收支持续失衡下的通货膨胀风险加大”。央行的数据显示,目前新涨价因素已经超过基期因素。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最近的讲话中也表示,央行首先要注重通货膨胀的防治,保持币值稳定,并表示要注重经济增长、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多个目标之间的全面协调。
一位市场人士说:“抑制通胀目前成为央行的首要目标,毕竟通胀引起的是国内矛盾。央行之前希望通过国内的温和通胀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意图,现在必须让位于首先解决缓解通胀。”
基调转变
在今年8月份之前,在降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缓解国内的通胀压力之间,央行一直有所游弋。人民币升值预期造成的资产价格全面上升,几乎成为央行的心腹大患。
8月份CPI数据出来之后,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雷发表了立场鲜明的观点。她的说法是:“适度通胀,利大于弊。”市场人士当时也普遍预期,央行希望通过适度的通胀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上升应该是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正常货币现象。
不过,随着9月、10月连续两个月CPI的高企,央行已经明显的做出了选择,将通胀放在治理的首位,通过人民币升值来解决通胀。
“通过适度通胀来缓解升值压力的市场观点主要是希望降低国际上热钱流入的赢利预期,降低国内的资产价格。但是如果通胀超过了央行可以忍受的范围,那就必须要首先解决通胀问题,毕竟通胀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上述市场人士认为。
央行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提出,本币升值有利于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在对资源性产品进口依赖程度加大的背景下,本币适度升值有利于降低以本币计价的进口成本上涨幅度。
这跟过去几个季度的报告中例行公事似的表态截然不同。
中金的11月13日的研究报告称,央行希望依靠人民币加速升值来缓解食品、资源等产品购进的价格压力。并预计人民币今年全年升值6.5%,明年升值7%左右;而如果国际原材料价格再次提高,人民币升值速度不得不超过7%,这样才能维持全年通胀在3.5%-4%左右。
不过,一份中行的报告则反对通过升值来解决通胀。报告认为,加速人民币升值对于目前以食品价格上升为主要特点的通货膨胀抑制作用有限;而一旦通货膨胀扩散为持续的全面通货膨胀,人民币快速升值将成“最后的稻草”。人民币升值将使国内货币供应量继续快速增加,国内资产价格继续泡沫化,物价水平长期会得到控制,但短期内难以回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
刘兆琼
编辑:
dong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