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是否上演变奏曲?
每经记者 徐奎松 发自北京
2009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值得铭记的一年。这一年初始时,各行各业一片“寒冬”气象;这一年,中国政府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及时有效地遏止了经济下滑趋势,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走出了衰退的阴影;这一年,“中国工人”入选《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这是世界对于“中国在主要经济体中保持最快发展速度、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的评价。
到2009年末,中国经济复苏之势已渐明朗,尽管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但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做出了相应调整,相信经历了风雨之后的中国,会在2010年见到更壮丽的彩虹。
在持续14个月的经济刺激之后,2009年12月11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大声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已经实现“V”型反转,这是足以写入世界经济史的了不起的成就。
中国经济之所以先于世界其他国家走出经济低谷,主要得益于在危机时刻及时推出的宏观经济政策:4万亿财政投资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和十大产业结构调整政策。
不久前的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审时度势,将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进一步转向“针对性和灵活性”,乃至转向“百年之计和整体转变”的调整层面,形成独特的中国宏观政策模式。
两年两次重大调整彰显宏观政策决策魄力
2007年发端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在之后迅速蔓延成一场“灾难性”的世界经济危机。为挽救经济危机,全球统一步调,采取“猛药型”的财政刺激政策与天量货币投放措施。与欧、美、日、法、德、韩和印度等不同的是,中国政府在2008年的下半年,迅速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的同时,一方面,因出口大幅减退,转向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快速调动发改委、工信部等国务院相关部委,在45天内,推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正是这一系列重大政策“组合拳”,折射出决策层面的宏观战略眼光。从时机上看,及时把握住了大波动、大危机中进行经济战略调整的机遇,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扩内需政策体现出这种经济战略意图。从力度上看,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稳、准、狠,有效地遏制了下滑,提振了各界信心,随后的经济发展形势也证明宏观政策的出台非常果断有力。
数据显示,在政策刺激下,我国工业增速从历史最低点,也就是2009年1~2月份的3.8%,到10月份上升到16.1%,11月份升至19.2%。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11月初说,中国经济关键要看工业,工业左右全局。所以,工业增速出现波动,整个经济形势也会相应地波动。整个工业分为39个大类,重点监控494种重要产品,到今年10月份,80%的产品产量都在加快增长。
从价格指数看,经历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后,今年11月CPI转正,同比增长0.6%。至此,200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收成效,避免了经济持续放缓,顺利实现了今年经济增长“保八”的目标。
如果说2008年末为2009年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是“挽救型”的,那么,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0年的宏观政策无疑是 “挽救+方式转变型”。挽救,是指2010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针对性和灵活性。而方式转变,实际是对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具有相当的针对性。
其中最典型的是扩大内需政策和中小城镇户籍改革政策。城镇户籍改革政策,说明中央宏观政策已经谋划出了一个“百年之计”,也为“十二五”规划打下基础。城镇户籍改革,既拓宽了中小城市的规模,减轻大型城市的人口压力,也是扩大消费最实际有效的手段。
十几年的农村消费政策为什么效果有限?根本原因是农村分散、生产型企业和零售企业下乡成本太高。人群集中消费,成本低了,企业才有动力。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说,城镇化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只有实现了城镇化,内需与外需的矛盾、区域发展不协调、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等问题,才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通胀有险无患重在管理好“通胀预期”
2010年最大的经济隐患无疑是通胀。
从2009年7月开始,围绕是否会发生通胀,各家学派观点针锋相对。“学者派”的吴敬琏、李稻葵、胡祖六和谢国忠等人,提出资产泡沫已经形成,天量信贷、国外资金、房地产泡沫和股市泡沫的因素影响,潜在的通胀概率较大;“官员派”的姚景源、贺铿、郑新立和范剑平则认为,通胀不会发生,只存在通胀预期。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的表述是“管理好通胀预期”。
从理论上讲,引发通胀的先导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二是整体物价水平上升。就货币供应量看,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09年1~11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21万亿元。11月,居民户贷款增加2377亿元,存款增加533亿元。说明老百姓的投资加大,预计房地产投资和小型金属类产品囤积将是重点;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70亿元,而存款增加476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增加3154亿元。这说明,企业的信贷资产很大一部分又转入银行。
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曾在11月份披露,仅是今年1~9月份,企业新增存款4.8万亿元;由此可见,在货币供给饱和实际需求的情况下,非金融性企业所持有的货币不会形成通胀元素。相反,一旦哄抬物价,兴起物品抢购风潮,居民所持有的信贷资产会迅速转化为引发通胀的主要因素。
从目前物价走势看,受11月上旬的大雪影响,水、电、油(包括成品油和食用油)、菜、肉、蛋类价格持续上涨,物价水平迅速抬高,通胀预期加大。
国家统计局12月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CPI转正,增幅0.6%,但是,1~10月份CPI还是负数。所以,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物价的增长是恢复性增长,目前还远离物价警戒线。临近元旦和春节两个大节日,物价还有上扬可能。但适度加以调整,是不会引发通胀的。
对于通胀的走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给出三个判断指标:一是看国际石油价格走势;二是看国内钢材、建筑材料、煤炭等价格走势;三是看农产品价格走势。
厉以宁说,目前美国经济复苏速度缓慢,未来一段时间内,石油价格不可能大涨,对我国影响不大;钢材、建筑材料和煤炭类价格尽管有上涨的因素,也不排除大涨可能,但只要GDP增速在9%以内,生产资料价格就不会大涨。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顾问刘国光表示,如果实施的宏观政策力度不变,到明年(2010年)四季度才可能发生轻度通胀。如果未来宏观政策由宽松逐步收缩转型,通胀的控制情况可能会更好。
所以,只要宏观调控得当,就不必担心通货膨胀。通胀预期只是一种可能性判断,并不意味着通胀一定会发生。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都可能使通胀预期消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