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泰斗萨缪尔森逝世:10月称中国是世界经济关键(3)
今年10月谈及中国经济
萨缪尔森的全盛时期正赶上中国国门封闭的岁月。所以虽然萨氏《经济学》成为改革开放伊始就传入国内的教科书(上世纪60年代高鸿业教授曾选译过该书第五版),但真正追随萨缪尔森,得其真传的中国人只有一个,他叫万又暄(Henry Wan Jr.),已经不声不响地在康乃尔大学做了30多年教授,成果极丰。
万又暄本是湖北人,上世纪40年代末偶尔有机会去台湾读书,在台湾国立大学商科专业读完本科,随后负笈西游,赶奔美国继续攻读经济学,终于在上世纪50年代末进入麻省理工学院,投入萨缪尔森门下。
2009年10月12日,萨缪尔森在其《全球化能否得到救赎》一文中,在论及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全球经济时,谈到“中国是任何转变的关键”。
他论述道,发展中国家似乎可以取代美国消费,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些国家早已占领了全球产出的一半以上,其中中国(占11.4%),印度(占4.8%),巴西(占2.9%),它们加起来均占接近50%。相比之下,美国也占50%。
社会对住房、消费和医疗保障有着巨大需求。除了能提供工作职位,出口带动型的增长没有其他意义。这些国家应为本国市场生产更多,而减少出口。国内消费越强大,就越能增加其进口的需求。因此,美国出口更多而进口更少。经济学家所称的“全球不均衡”——美国严重的贸易赤字,以及与其相应的中国和其他地区庞大余额——将会萎缩。全球经济增长会复苏,问题将得到解决。
可能这样的变革正在发生。相比起患有战斗疲劳症的美国消费者,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正积极发展自己的经济。政府开支增加,信贷增加。中国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7.9%,令人印象深刻。
如果美国人支出少了,储蓄多了,那么一个均衡的全球经济要求别的地方的人们用得更多存得更少。这不是短暂的经济“激励”周而复始的过程,而是一个长久的矛盾。高储蓄率,特别是亚洲的高储蓄率导致巨大的贸易不平衡,这样的高储蓄率限制了国内开支,导致出口带动型经济。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GDP的54%。
理论上讲,这些巨大的储蓄可以被同等数量的投资开支所吸收——或许投资于工厂或机器设备——但大多数亚洲国家(印度是例外),则存在投资短缺的现象。储蓄余额被送到国外进行投资,汇率被人为地压下,出口取代国内需求。
这就促进扩张型出口,促使其他国家消费。中国货币(人民币),继续保持低值,商品增值税的出口退税正在增加。美国与欧洲市场疲软,中国出口商转而投向有着“新生市场”的国家,例如巴西和埃及。(早报记者罗晟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