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调控出重拳 中国经济能否避误伤
嘉宾:
社科院金融所货币理论与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杨涛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孙立坚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市场分析师 桂浩明
根据国家统计局上周公布的数据,4月份中国经济各项指标均一路向好。然而,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密集出台,近期一些外资行开始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顶。他们的理由在于,作为支柱性产业,对房地产业的调控将严重影响一系列上下游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是否能够经历此次房地产调控的考验?CPI数据的快速上扬是否意味着通胀压力日益加大?加息何日到来?本期金融圆桌邀请了三位专家对这些问题一一解析。
⊙记者 唐真龙 ○编辑 于勇 颜剑
通胀指标是否可控?
上海证券报:国家统计局4月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CPI同比增长2.8%,PPI同比涨6.8%。这距离此前设定的3%控制目标仅有一步之遥,有观点认为5月份CPI突破3%是大概率事件,而CPI将会在6、7月份创年内新高,您如何看待年内的通胀形势?
杨涛:一方面,从刚公布的4月份CPI数据来看,其特点一是CPI同比涨幅有所扩大,二是CPI环比呈现小幅正增长。造成4月份CPI环比止跌回升的主要因素是猪肉价格开始回稳,同时蔬菜价格涨幅较大,表现为食品价格上涨5.9%,非食品价格上涨1.3%。另一方面,4月PPI同比上涨6.8%,高于市场预期,除了采掘业的同比增速有所下降之外,几乎所有其他PPI的分类指标都有所上升,表明由上游到下游传导的价格压力也比较大。
我们认为CPI和PPI仍将保持上升的趋势。主要是由于:一是经济运行已进入上行周期,需求明显改善;二是全球经济复苏使得资源价格回到上升轨道,这将会对我国产生输入性成本压力,推动物价上涨;四是国内粮食价格、劳动力价格存在上涨趋势;四是市场通货膨胀预期进一步形成,尤其是4月份CPI及PPI都超出人们的预期;五是信贷控制近期有所弱化,如4月份的信贷投放超过了预期的政策目标,这种情况如继续出现,则会对物价上涨产生推动。
桂浩明:现在来看,要达到CPI控制在3%的目标困难还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不少。最近几个月物价指数的走高,主要与农产品涨价有关。另外,今年有个重要任务是进行资源品价格改革,特别是与居民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水、电、气等的价格存在很大的涨价可能。还有随着以后统计口径的变化,居住价格在消费者价格指数中的权重也会提高。再考虑到去年上半年物价指数比较低,5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突破3%的概率很高。但到了下半年,一方面是基期变化了,另外从年初开始的紧缩政策也逐渐见效,再加上季节因素,物价上涨势头有望得到控制,从不断走高变为慢慢趋稳。总体来说,全年平均物价指数有可能会超出3%,但偏离不会太大。
孙立坚:目前影响中国未来CPI高企的驱动力可能会发生一些质的变化:首先,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会影响到中国经济投资的节奏和规模,相关产品(比如家具、涂料、家电)的需求会有明显的下滑态势。如果农产品价格没有大幅上升的趋势,那么,扣除翘尾现象后的通胀率水平可能不一定会像目前预期的那么高。其次,希腊问题和欧元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会冲击欧美经济复苏的进程。当世界经济无法确立未来新一轮的增长点、国际金融市场无法驱除“二次探底”的忧虑的状况下,大宗商品价格的下挫、消费和投资能量的萎缩等现象,都会从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两个渠道对我国CPI和PPI的水平产生较大的抑制作用。第三,中国货币和信贷政策的紧缩再加上社会大众财富积累愿望的高涨,人们更多地会将自己的货币进入金融体系沉淀下来而不是通过消费去驱动CPI的上涨。所以,中国经济今后一两个月不会出现严重的通胀问题。
当然,这不等于通胀的压力今后不存在。如果宽松的货币政策一直持续下去以支持政府主导的救市行为的模式,一旦全球经济开始企稳,资产价值明显修复,那么,流动性过剩所带来的要素价格膨胀、商品市场通胀、资本市场泡沫的问题就会越发严重。所以,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激发中国经济的市场活力、同时又要高度重视经济刺激过头所带来的通胀后遗症问题。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唐真龙
编辑:
rob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