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探索 体制变轨经济驶入快车道

2009年09月27日 19:54华商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60年的探索,把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定格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

即便“减肥”十分时髦的今天,熟人见面打招呼时,还喜欢用“吃了没”。可见,饿肚子曾经给我们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

火柴进口,肥皂紧缺,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社会凋敝,民不聊生。正是有喝面汤充饥的梁生宝们把自己生产的粮食交给了国家,我们才在很短的时间内造出了汽车——没有农业和农民的积累,就没有今天的工业化。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从物资匮乏走向全面小康,从贫弱到富强,从“一穷二白”逐步迈入经济大国行列,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均与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总目标的改革分不开。

“5分钱的汤面”“以农补工”实现工业化之梦

2004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宣布:“5年内取消农业税。”

让数亿农民喜出望外的是,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提前兑现了——到2006年,征收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正式与中国农民告别,一个工业反哺农业的新时代正式到来。

出生于“民国7年(1918年)”的西安市碑林区旅馆村的崔汉兴如今已经过世。生前,老人接受记者采访时称,解放前,他给别人拉煤球,一天最多吃过24个馍(约2.4公斤面粉)。

“那时饭菜没油水,大家肚子空,好不容易有人管饭,所以吃得多。”老人回忆,小时候吃得最多的是苞谷、小米、荠菜,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白面馍。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从毛泽东的这番话不难看出,新中国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工业化。

扩张解放区原有公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实施“公私合营”,所有这些都为共和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要快速实现工业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却是无法绕过的坎。

为快速实现工业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直实施“以农补工”战略。

1950年冬,土地改革运动在广大农村展开,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上世纪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都学过一篇叫《田寡妇看瓜》的课文。赵树理笔下那个“最爱偷瓜”的秋生,经过土改翻身得到土地后,主动邀请田寡妇去拿自家的南瓜。

在作家陈忠实看来,了解解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状况,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最可信的。《创业史》描写的是土改后,翻身农民建立互助组的事。主人公梁生宝去县城,为了省钱多买几斤稻种,他只吃5分钱的汤面,喝了两碗不要钱的面汤。

秋生精神世界的变化和梁生宝的劳动热情,真实再现了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和农业的变化。在宏观经济方面,这一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战略,让新中国在很短的时期内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后,我国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并参加了当年的国庆阅兵式。经过60年奋斗,如今一个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在中国建立起来。

“新中国60年间,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与变迁始终是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的,始终服从于一个大目标,这就是将我国建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说。

“冬储菜”成历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索

2009年7月9日早晨,西安市民刘元凤像往常一样带着孙子小强逛菜市场,一个摊位的招牌吸引了她——上面写着高价收购各种票证,其中包括布票、粮票、肉票、白菜票……“这些票是干什么用的?”上初中的小强好奇地问。刘元凤向孙子讲述了那个年代的故事。

那时,根本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蔬菜市场。每年秋天来临时,大街上看到最多的是拉白菜的马车。到集中供菜日,人们排着长队,凭政府发给的菜票购买、储藏蔬菜。

西安冬天不算冷,蔬菜供应问题相对好一些。再往北的大城市,储藏大白菜就是老百姓的必修课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现了——政府越是下工夫抓大白菜供应的问题,老百姓买白菜似乎越吃紧。当时,北京还专门成立过一个叫“冬储菜指挥部”的行政机构,指导白菜工作。假如因为歉收,大白菜的零售价要上涨1分钱,必须由政府研究同意后发红头文件。

一方面,市民嫌政府发给的大白菜票太少,另一方面种菜的农民却经常有白菜烂在地里的遭遇。1983年,山东寿光白菜丰收,当年全县依然有一亿多斤白菜烂在地里。

政府管不好白菜,开始让人们怀疑传统的计划经济,但是要想改革,谈何容易?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蔡继明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计划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替代物,无疑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本质特征,而在许多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眼中(也包括诸多西方经济学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正因为如此,当一些经济学家提出市场化取向改革的主张时,立即被认定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最初动摇“计划经济”的一个提法叫“双轨制”,意思是计划和市场并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92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划时代的一年。先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一锤定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随后,党的十四大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尽管市场经济并不完美,但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调节生产要素的配置,要比计划指令效率高得多。

<< 前一页12后一页 >>

相关专题:

建国60周年:经济变革之体制变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heqy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