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称医疗市场不公平阻遏民营医院发展

2010年08月30日 13:27瞭望新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民营医院狭路行

1976年,台湾长庚纪念医院(下称长庚医院)开业时,没有多少人看出这家私立医院的“鲶鱼”本色——它凭借非凡的管理叫板台湾公立医院,并最终胜出,不但自身壮大为台湾最大的医学中心,也助力台湾医疗困局逆转。为这个胜利,长庚医院付出了大约30年。

而为获得进入大陆医疗市场的审批,长庚医院付出的时间差不多为20年。令人唏嘘的是,在厦门长庚医院2008年5月正式开诊后仅仅5个多月,长庚医院创办人、台塑集团原董事长王永庆辞世。

面对内地此起彼伏的“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沉疴难除的药价虚高、红包回扣等问题,人们不禁问:为什么推开医疗服务市场的大门如此艰难?中国内地的医疗界难道不需要像长庚医院这样的“鲶鱼”来激活吗?

有评论指出,这恰是相关主管部门两难所在:一方面,他们的确希望敞开大门引入竞争,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放入的“鲶鱼”其实是“狼”,将对自己羽翼庇护下的公立医院造成不安。

在“管办不分”的改革迟迟未能有力推进的背景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连续撰写文章,称“医疗服务是开放最差的部门”——“明明有大量可动员的内外社会资源,偏要作茧自缚,画地为牢”,他进而指出,“管办合一是症结所在”,因为“行政权力还是牢牢控制着医疗服务的准入、尤其不欢迎社会各界办医来与‘自己人’——其实是‘自己’想怎么管就怎么管之‘人’——竞争”。

就在有着良好口碑的大型医疗集团苦求入场券之时,相当数量的中小型民营医院登上舞台,迎来了他们的表演时段。

对他们中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剧本“非常糟糕”:不但自己早已被排下“配角”的戏份,而且即使有心“抢戏”也困难重重——税收压力、医保待遇、医生招募等,个个都是紧箍咒。

此种形势下,一些“配角”们开始用虚假广告、“医托”等不正常的手段获得利益,这不仅败坏了行业声誉,也加重了公众对民营医院的疑虑。相当一部分人逐渐形成思维定势:凡是民营医院,就是要营利的;凡是要营利的,就是打算昧着良心赚钱的。

民营医院的营利行为一定会伤害医疗的公益特性吗?它们是不是必须恪守补充而不替代、附属而不僭越的立场?是不是注定要和诸多不公平的政策狭路相逢?

诸多问题迫切期待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作出回答。毕竟,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文件,早已凝聚起“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意志。

□(文/张冉燃)

相关专题:

中国新医改方案出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冉燃   编辑: heqy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