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阻中盐集团 盐业改革难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
时代周报记者 贾华杰
虽然,由国内28家盐业生产企业签署,提出对现有食盐专营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定点生产、特许经营,并建议“2011年食用盐专营将完全放开”。
早在2009年底,国务院国资委企业监事会监事陈国卫“炮轰”中盐集团:“中国盐业专营制度改革应该加速推进,要破解国企垄断经营。但是中国盐业总公司强烈地反对这场改革。”
盐业体制改革是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要重点推进的改革之一。并且,国家关于盐业改革的调研已进行了8年之久,改革方案数易其稿。
但是,专营体制的唯一受益者中盐集团的意见是“待时机成熟再全面放开”,而中国盐业协会的意见则是,希望有3年的过渡期。而这样一来,盐业改革很难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毕其功于一役”。
确定的改革
据了解,中国盐业体制改革的呼吁与调研一直在进行,2002年就形成了改革方案,但由于当时的国家经贸委盐业办公室撤销,改革搁浅。
2005年,发改委提出要制定改革方案,调研到2007年形成草案,但,大部制改革后,发改委工业职能划出,盐改工作再度搁浅。
在中国,盐主要分两种,工业用盐和食用盐。根据目前的现状,工业盐对市场完全放开,食用盐则是中国盐业总公司专营。
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盐业公司和盐务局都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盐业公司即是食盐和工业盐的经营者,同时又是兼有盐业管理行政职能的政府管理部门。
按照现行的体制,地方各省盐业公司销售的食盐不能擅自跨区域销售,除非有国家发改委的调配计划,否则既是私盐。
按照国家的规定食盐的出厂指导价为每吨400-500元,一级批发价为800元,到了市场的终端时,价格已达到每吨1800-2000元。而被政府放开的工业盐出厂价格每吨仅为200元左右。
“从生产工序上来讲,食盐和工业盐的成本基本是一样的。”参与联署建议的企业人士说。由此,中盐集团被指坐收暴利。
中盐集团依托食盐专营制度,十几年来,其资产规模发展到260多亿元,是中国企业500强,也是亚洲第一大盐业企业。据该公司介绍,在2004-2006年,公司总资产增长3.2倍,利润总额增长5.8倍。中盐还进行了多元化投资,其在河北省石家庄市甚至还参股板材加工企业。
据了解,食盐专营制度已被认为不但造成了盐业公司的政企不分和垄断利润,还形成了对上游盐场和下游加工企业的挤压,是一种不正常的产销关系。
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盐行业改革。而且,由发改委和工信部组成的国家盐业体制改革调研组已到有关地区和单位调研。
接近调研组人士称,关键问题是目标模式的选择。“目前,改革的市场化倾向是肯定的,各方都不反对。但是问题在于:中间的过渡期设置多长?是彻底市场化还是有所保留?”
但盐业体制改革的反对者认为,市场化肯定影响碘元素的覆盖率。而支持者认为,市场能够解决这一问题,而且可以做得很好。市场化的支持者还指出,专营体制缺乏对市场供需的情况的及时反映。“2009年,浙、闽两省部分地区出现盐荒,亦是专营体制之弊。”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中国盐业总公司也曾提出过一个盐业改革的方案,就是要加强专营,把盐业的模式改成类似于烟草专营的模式,将各省的各自为政改成一条线管理。
此外,中盐集团的另外一种提法是,盐业体制改革肯定是要改的,但这种改革呢,绝不是把原来的制度给推翻了,而是完善。“中盐总公司在食盐专营最多只管到2/3,剩下的是各省自己专营。我们现在的基本看法是,要改变这种分层的专营,实现全国集中统一的经营,打破以省为单位,形成以经济区域为单位,建立大配送中心,实行集中配送,这样才能降低成本,保证质量。”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hu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