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半夜出招为哪般 调控通胀或刻不容缓
文/黄 涛
在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一年后,央行终于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虽然之前也有上调预期,但这次的调整似乎来得早了点,说明通胀压力已经悄然袭来
2010年1月12日夜里,央行宣布从1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时隔一年半后,首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普遍认为,这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时间比预期来得早。
之前,由于央行在票据市场上动作频频及央行高层在不同场合的表态,市场已经预期货币政策将调整。对这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早于预期的情况,市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有观点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适度控制信贷投放的体现。
调控通胀刻不容缓
的确,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信贷的过快投放。然而,抑制力度不会太大。原因很简单,2009年,国内新增人民币贷款达9.59万亿元,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滞留于资产市场和银行体系内部,进一步加大了银行的资金运用压力。
这么大的信贷投放,也说明我国银行业资金充裕,商业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调整超额准备金来补充存款准备金。因此,存款准备金率的小幅上调,并不会形成对银行信贷的刚性约束。当然,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及银监会对存贷比的控制,对流动性不够宽裕的中小银行还是有较强约束作用的。但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基本格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了大部分资金份额,这样的约束作用并不强。根据有关估算,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能够回笼3000亿元的资金,与此前央行连续十四周在公开市场累计净回笼8630亿元的资金量相比,规模并不大。
另有观点认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目的在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这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涉及农村信用社等小型金融机构。这种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仅凭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区别对待,不足以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产能过剩行业与发展不足行业并存、资金富余的大型企业和长期融资难的中小企业并存。这种经济结构的缺陷,原则上可以通过适当引导信贷流向得到一定缓解。但指望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无法改变经济结构的缺陷。反而使中小企业比以前更难获得贷款。
既然如此,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目的就自然转到防通胀上。这从近期成品油价格上调、北方地区蔬菜价格上涨、新一轮电价调整方案出台,到近期大中城市上调水价等一系列价格上涨中即可看出端倪。尽管CPI在2009年11月刚刚转正,但CPI存在系统性缺陷,隐藏了通货膨胀的真相。因此,2010年,国内很可能面临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第一,高速增长的货币供应很容易造成通胀。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高企之后一定时期内都会出现高通胀;反之,当货币供应增速下降,一段时间后CPI也开始下行。
第二,总需求对通胀的制约作用下降,而输入性通胀因素开始显现。总需求下降,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危机以来,货币供应较大幅度增长但物价持续低迷的现象。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回升和全球经济复苏,2010年总需求的大幅上升有可能再次引发物价上涨。而大宗商品、原材料等价格的上涨,以及人民币和美元相对世界其他主要货币贬值,也会导致输入性通胀。
第三,“热钱”涌入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维持,会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
第四,资产价格的膨胀或逐步蔓延至实体经济。一旦实体经济相对资产价格增长更为强劲,大量资金瞬间就流回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过热和物价水平上升。
基于这些原因,本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根本目的,是预防通胀的发生。此前,央行在公开市场上连续大规模发行央票,以及近期再次上调央票利率,根本目的也在于此。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