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中国经济看起来很胖(2)
消费率下滑带来经济风险
中国报道:中国经济“三驾马车”中,除了投资,还有消费和出口。您怎样评价中国主流消费阶层的消费能力?中国解决消费问题的关键在哪里?
刘尚希:经济危机以来,从整体看,消费增长速度不慢,但并未扭转GDP中消费份额(也即消费率)连年下滑的趋势,到2008年,已经下滑到48%,在世界排末位。这表明中国社会整体消费还是不足。要真正实现内需性的经济增长,需要有规划和目标地逐步提升消费率,至少提高到60%。这和国际水准相比也非常低。
消费份额持续下滑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居民收入所占GDP比例在下滑。居民消费额度是计算消费率的主要数据来源,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消费率自然下滑。和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讨论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不同,现在收入分配是在向政府和企业倾斜,政府和企业的收入比重不断提升,整个社会消费动力便会下降,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自然形成。
其二,一些制度性因素也影响了消费率上升,比如对劳动者权益保障不够。在珠三角地区,十多年时间不涨工资,温家宝总理还要替农民工讨薪。全社会更多是在保护资本所有者,保护企业和企业家。为了招商引资,地方政府一屁股坐在了企业家那边,对投资者待若上宾。对于广大的劳动者和打工仔来说,没有形成保护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
此外,导致消费率下降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的公共消费没有解决好。例如,九年制义务教育实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依旧要掏钱供小孩上学,时常还会碰到学校乱收费。再加上看病支出大幅增加,要花大量积蓄买房,他们哪里还有钱去消费呢?这几年政府下了很大力气,社会性支出、医疗、教育投入非常快,但短期也难以扭转局面。
消费问题是很多经济问题的根源。改善消费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不是政府发放一些消费券能解决的。如果消费率能上来,内需型增长方式便可以形成,因为消费率低而不得不依赖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得以转变,对外依存度也就大大下降了。所以,消费是根本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分配领域入手。要保护劳动者权益。市场经济离不开雇用劳动力和资本,关键是劳资关系如何从对立变得和谐,就需要政府来协调。
中国报道:作为受到危机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中国的外贸出口,在危机之后,除了关注订单回升,还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问题?
刘尚希:出口市场和国内的内需市场关联很大。大量产品生产出来后,在国内卖不出去,不能转化为资本继续生产,只好使劲走向国际市场,逐步形成外向型经济结构,对国际市场依赖越来越高。表面看来,这种依靠全球需求旺盛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没什么问题,数据很好看,而实际上,导致国内经济整体非常脆弱,只要外需不行,就会受到影响。
和做内贸比起来,外贸相对是简单的。订单一来,按照客户的设计方案,生产出来就好了,所以很多外贸公司,实际上就是一个生产车间,谈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只有生产,不需要经营,不需要营销和开发。这在中国沿海地区非常普遍。一旦外部经济状况发生变化,订单没了,难以一下子转为内销,就面临绝境。这种外需型经济结构,和国内政策导向有关。这些功能不健全的“生产车间”,依靠政府的出口退税,依靠汇率稳定,也依靠雇佣廉价劳动力,再把环境成本推给社会,所以能勉强生存,处于盈亏的临界点。哪方面条件一旦改变,就承受不了,比如《劳动法》出台,众多外贸公司就哇哇叫,说会亏损和倒闭,会影响就业。环境成本上升、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变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如此种种只要发生,“生产车间”就根本没有消化危机的能力。
国内过去的经济政策,有意无意鼓励了外需和出口,现在看来并没有好处。一味鼓励出口,不仅使得整个经济体更加脆弱,也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让更多老百姓(自己的国民)分享。外向型经济模式,意味着中国在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社保成本、环境成本,加上国内出口退税的补贴,共同支撑着廉价商品在全世界推销,全世界人民都在分享中国的发展成果。而其他国家并不领情,多少国家提起反倾销诉讼,要制裁中国。
光是为出口而出口没有意义,出口的核心目标到底是什么?是要对整个国家和老百姓有利。所以说,某些经济领域的基本思路需要调整,否则要想转换经济发展方式,那将非常艰难。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