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高盛在中国所作所为值得质疑
CCTV《今日观察》6月7日播出:三评高盛“欺诈门”-高盛的中国疑云,以下为节目实录:
继在美国和欧洲因涉嫌欺诈遭遇调查之后,高盛在中国的业务也开始引发了广泛地关注和质疑。日前,处在风口浪尖上的高盛首席执行官劳尔德·贝兰克梵专程来到了中国,他表示高盛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官司不会影响在中国的业务,同时他也强调看好中国市场。高盛如此高调的背后传递的究竟是什么样的信息?触角遍及了央企、民企各个领域的高盛,到底靠什么在中国赚得了盆满钵满?到底在这当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担忧的地方?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邀评论员长江商学院教授黄明、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系李国平共同评论。
美国高盛集团董事长展开中国之旅,深受“欺诈门”困扰,媒体又将亮出怎样的质疑声音?
黄明:投行只会为自身的利益摇旗呐喊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高盛事件对于中国市场是会有影响的,多年来中国社会一直把高盛代表的西方投行,看成可信赖的形象。长期以来,我们的政府、企业和媒体经常把西方投行的一些人士看成独立的专家顾问的角色,我们的很多投行客户对投行过度信赖。通过这些事件,大家看到了投行在自身利益与社会甚至客户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会毫不犹豫为自己的利益说话做事的行为。
在中国,大家都觉得高盛对市场、形势的解读能力强,甚至觉得高盛对市场有推动能力,但是同时另外一方面,大家还应注意到高盛背后代表的是自身的利益。
李国平:高盛是否真的履行了高盛金融原则十四条?
(中央财经大学投资系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高盛就制订了高盛金融原则十四条,第一条就是客户的利益永远第一位,第三条就是高盛最重要的资产是声誉跟人才。最近事件发生了之后,大家怀疑高盛是否真的按照他所说的这么做了,这一点对高盛来说是最大的一个事。
黄明:高盛在中国所作所为值得质疑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高盛的业务种类很多,所以他在各个方面都显现出来他的身影。另外,高盛的信誉和品牌以及专业和职业化的能力是不可质疑的,高盛在中国的政治关系等等方面也是非常强大的,这些方面都有利于他的盈利。
投行最值得我们质疑的就是他在复杂衍生产品上的兜售行为,在这方面,高盛以及其他的海外投行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是值得质疑的。比如高盛至少在中航油新加坡的案例上,相比他在美国证监会所调查的行为,以及欧洲在希腊方面所涉及的行为,都要严重得多。简单来说就是,04年1月份,中航油新加坡有几百万元的亏损的仓位,他们希望高盛来进行罗盘,把仓位往后退,罗盘的结果就是几个月以后,中航油新加坡的亏损由几百万美元放大到了5亿多美元,这让我对高盛的行为非常愤怒,我认为高盛CEO贝兰克梵应该给中国人民解释,高盛在这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盛的全职子公司杰瑞在中航油新加坡案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CEO贝兰克梵正好是从杰瑞子公司一直升到高盛CEO的,所以他欠中国人民一个解释。
一般我们找投行往往是好事,要上市了找投行带我们上市双赢,但是中航油新加坡找高盛是做的衍生产品,那么在衍生产品业务中,往往它是一个临河游戏,就是有人赚就有人亏,那么中航油新加坡和高盛,从某种意义上就像对立方一样,那么,当中航油新加坡听从高盛的劝告时,亏损就是必然的。说得技术性一点,就是高盛做了衍生产品漂亮的应用,他们利用衍生产品绕过了政府法规的监管。说得大一点,就是高盛对中国的国情非常地了解,能够做到其他券商做不到的事情。
黄明:高盛仅在中国兜售衍生产品 却不在美国
(长江商学院教授 《今日观察》特邀评论员)
首先刚才不是说了嘛,高盛的CEO贝兰克梵说了,他们在美国的所作所为不会在中国不会发生的。我非常质疑这一点,因为至今高盛不断对中国的央企、民企试图兜售各种各样的复杂衍生产品,包括对我们的投资者,那么这些衍生产品往往他在美国并没有兜售,到我们这儿来反而兜售得特别多,那么这一点呢我希望他对中国有所承诺,以后不要再干这样的事了。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k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