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彻查股市热钱 谢国忠建言收窄个人换汇
热钱的快速涌入已引起决策层的高度警觉。
知情人士透露,在央行、外管局等机构调研热钱问题的同时,有关部门近期也要求部分券商调查估算热钱流入股市的规模。 券商彻查股市热钱 三资企业账户意外“平静”
表象:无明显异动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5月中旬,有关部门曾要求五家大型券商调查其三资企业客户的资金账户,以估算热钱流入股市的规模。
“本次调查主要是针对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和中外合作等三类企业的股东账户和资金账户,跟踪今年以来其户头规模的变化,并以此估算热钱流入股市的规模。”该知情人士称,决策层希望弄清热钱入境后流入的领域,从而判断其在影响着哪些领域的资产,以便于及时调控。
本次调查规格很高,受命调查的券商在5月中下旬曾派出高层到地区分部督办。
截至5月底,调查基本结束,最终的结果并不令人惊讶。“汇总调查的结果发现,三资公司的账户规模没有明显的异动。”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经济学家谢国忠称,“结果并不意外,国外投行对中国股市普遍不看好。热钱主要集中在银行存款上,其次是房地产市场,流入股市本来就不会太多。”
但市场也有不同观点。
“由于公司背景的关系,三资企业最可能成为热钱的聚集地,从这个方面着手更方便易行。”前述知情人士表示,“但不能仅以这个调查结果为依据,来估算热钱流入股市的规模,因为热钱很可能隐藏在个人账户和内资企业的账户中。”
如果潜伏个人账户和内资企业的账户,上述调查上似乎难以查清。
首先,热钱流入时披着各种各样的外衣,很难弄清其具体流入了哪个领域;第二,即便可以估算出其流入各个领域的规模,并在流入量大的领域实施调控,但由于其高度的流动性,可以随时转换到另一个领域——压倒葫芦浮起了瓢。
“治本的办法只能是堵住热钱进入的通道。”谢国忠表示。
八种进入途径 热钱流入路线图曝光 中国六道闸门严控
记者从权威途径了解到,监管层内部已提出了八种主要的热钱流入方式,未来可能重点看防,其中分为以公司为主体和以个人为主体两类。
以公司为主体的进入方式有六种,包括虚假直接投资、虚假外贸、外币贷款和外债、向内地员工支付虚假薪酬、海外捐款等。
其中,虚假外贸最为常见,规模也最巨大。其主要的途径是与境外关联公司合作,抬高出口价额、压低进口价格及 “国货复进口”。据某沿海地区银监局的热钱研究报告,2005年虚假贸易顺差约为600亿美元,占当年官方公布的贸易顺差1020亿美元的60%左右,2006年虚假贸易顺差约为1200亿美元,约占当年贸易顺差1774.6亿美元的70%。(本报2008年6月12日9版《热钱“销魂”时刻:部委联手调研》一文曾予报道)
而以个人为主体的进入方式有两种,一是依据外管局规定的国内银行每人每年5万美元的换汇额度,以亲友的名义开立多个户头将外币资金化整为零兑换成人民币,;二是利用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依据香港银行允许每天兑换2万港币至人民币和每天向国内银行汇款8万人民币的安排,将港币或其他货币兑换成人民币。
在热钱流入的途径上有了共识,阻击热钱的政策就可以有的放矢。
针对虚假直接投资和虚假外贸这两个最重要的热钱通道,谢国忠建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资金,监控其企业银行账户,并对其项目资金用途进行长期跟踪;在虚假外贸方面,由海关建立市场价格信息,严格审查进出口商品的价格异常情况。
另外,谢国忠建议收窄国内银行个人换汇额度,而对于香港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可以考虑关闭,“去年深圳的人民币现金使用量占到了全国的约一半已经可以说明这个漏洞有多大”。
[相关报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
黄玲雨
编辑:
l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