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养猪受高层重视 学者内参文章获中央领导层签批
编者按
8月4日,本报报道《高盛养猪 外资偷袭中国农业》后,不但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得到了国家及政府高层的重视。而此前,本报于2008年6月30日报道的《三倍价差催生投机 中国粮食警惕热钱》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本报报道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博士的内参文章《国际热钱进入与国家粮食安全》获得了中央领导层的签批,要求国家粮食主管部门立刻部署相关调研。
外资进入中国粮食领域,国际投行也开始在中国大规模的收购养猪场,这究竟是农业产业转型的一次机会还是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威胁?我们该如何防范风险?本报邀请了几位嘉宾对此进一步进行探讨。
“高盛养猪”暂时不可怕
《中国经营报》:高盛等国外资本斥资进入养猪业,有观点认为这是外资企图控制中国农业的前奏,各位怎么看这个问题?
姜华:尽管高盛斥资2亿~3亿全资收购养猪场,但这一行为本身还不至于对肉类安全产生什么影响。因为这个行业集中度还很低。据我了解,高盛目前在上游控制的养猪总数量不过150万头,而我国每年猪肉的消费量足有6.8亿头,影响还不大。
在猪肉的养殖、屠宰、加工产业链上,养殖环节利润最高,屠宰的利润是最低的,基本上只有3%到4%的样子。而在养殖环节,成猪的利润会有40%到50%。当然,养殖环节的风险也很高,如蓝耳病以及各种猪瘟都是养猪场巨大的威胁,所以高盛出手收购时,大部分本土养殖场还是愿意出售的。
现在猪肉产业链上的许多企业,开始出现上下游一条龙的产业链运营模式,如天津宝迪等,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的集养殖、屠宰、加工于一体的十大产业园已经呈现一定的规模效应,新希望集团也在向上游延伸。
中国的猪肉市场,迟早要像国外一样走“绿色猪肉”,“健康猪肉”等品牌路线,而要走这样的路线,企业必须搞一条龙的生产,从良种到养殖到屠宰到加工,才能建立系统的质量控制标准。另外,像我们公司这样的,不单纯的搞生猪养殖,是种养结合,即苗木与养殖结合,通过循环经济搞生态农业的企业,已经吸引了很多外资投行的关注。
应该说,“高盛养猪”,意味着相关产业规划化、专业化发展的机会。
辜勤华:凭我的判断,我觉得外资对中国养猪的看好,是基于对国际上养牛经验的复制。中国是猪肉消费大国,如果能把国际上养牛的经验成功复制到中国,那么,外资就可以在整条猪肉产业链上获得充分的“话语权”与“控制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即控制肉食品的流通领域,其实这是利润最大的一块。龙头企业通常会把最好的销售渠道控制在自己手里,进而引领市场,控制定价权。我担心的是,猪肉有一天也会像国际上的牛肉一样产生巨大的差价,如果真是如此的话,国内必须出现能够与沃尔玛抗衡的本土流通企业,才不至于丧失对价格的话语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
屈丽丽
编辑:
hux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