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放松货币政策不能从根本上救经济 转型才是根本
本报记者 高改芳 上海报道
“总结美国金融动荡的教训,在我看来就是国家货币供应举足轻重的问题——不能轻易动货币政策。要设法管住央行,不轻易增加货币供应量。”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日前在“中欧—华安锐智沙龙”上发表了上述观点。全球金融动荡下,如何应对挑战成了近日各大论坛的主题。
央行日前下调“双率”,吴敬琏等与会专家认为,放松货币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内需不足、经济增速放缓的问题。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让我国经济健康发展。
次贷教训:流动性泛滥引发失衡
“尽管目前全世界都在谈论美国的金融动荡,但甚少有人把它和货币政策联系起来。”许小年表示,美联储过度发行美元导致的流动性泛滥是目前所有危机的始作俑者。“一个国家的货币供应一定要和她的实体经济相适应,不能过于超出实体经济的需要。”
吴敬琏的观点与许小年不谋而合:美联储为了解决美国储蓄量不足(从未超过10%)的问题,为了维持美国经济运转,利用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大量发行美元。美国用这种方法来投资,维持很高的生活水平,但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性泛滥。美元发行过度导致美元贬值,贬值的损失由所有持有美元的国家来承担。然后再来做强美元,损失就实现了转嫁。美国的有识之士认为,美国的这种做法不仅会害了自己还会害了世界。
吴敬琏认为,目前还很难脱离美元体系,短期很难改变世界经济格局。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看,其两大特点是靠要素投入来支撑增长,靠出口需求弥补国内需求。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就是投资率不断提高,消费率不断下降,而且投资的效率不断下降。这会使得金融系统很脆弱,因为投资是缺乏回报的,金融系统内潜在的不良资产会大量增加。
为了解决投资率下降、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亚洲各国一直执行出口导向政策。执行这种出口导向政策十年、二十年之后,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无一例外出现外汇存储大量积累等问题。本币升值的压力增大、贸易摩擦增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改革汇率形成机制。而改革汇率机制引发更大量的外汇储备、本币升值压力等,导致国内流动性泛滥,从而使资产价格上升,泡沫形成。
放松货币政策只能治标
吴敬琏认为,近期货币政策的调整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治标”之策,其目的在于稳住局势,让大多数中小企业都能生存下去。但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必须通过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扫清体制上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
“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不在宏观层面而在微观层面——成千上万的小企业无法生存。所以货币政策可以先不动,而把解决中小企业生存的问题放在首位。”许小年认为。此时若放松货币政策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流动性问题更加严重。
他指出,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看似由外部环境引起:订单减少,劳动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升值。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在于,当企业试图转型时,它的出路几乎是被堵死的:做服务业,要政府批文;搞通讯,没有牌照;涉足金融,不被允许;开办教育,没有资格……“想要中小企业在新的环境中能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在法律、监管、制度上做一系列配套,不需要给它什么特殊贷款,让它们在市场上自由经营,就对了”。
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副主任吴晓灵同样指出,应该管住货币,搞活金融。对于金融衍生品,如果银行不过度介入,就不会引发太大的泡沫。所以正确的做法是管住央行、商业银行,放开所有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开市场投资主体,给他们自由选择权,这样就能既控制泡沫,又搞活经济。“管制金融,放开货币是经济的灾难。如果我们这样做下去,那么美国的今天,日本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作者:
高改芳
编辑:
l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