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业务全面萎缩 外资投行黄金时代终结

2008年09月27日 07:36东方早报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在华业务全面萎缩 外资投行黄金时代终结

五大投行相继结束自己在华尔街的光荣岁月,这让国内券商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投行业务该怎么走。

华尔街各大投行在前几年风光时期累积的庞大获利,已有一半在最近一年内泡汤。目前外资投行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得充裕的流动资金,因而有可能从收益较高及稳定性不强的新兴市场撤出。

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记者/陈金艳

美国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冲击,也正在向金融机构的微观层面延续。就连当今世界上最发达的,以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纵横捭阖的华尔街也已经身陷泥沼,外资投行在华业务全面受损,高盛及摩根大通为保命,纷纷转型商业银行。

在华承销收入下滑

汤姆逊金融的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IPO以及亚洲企业的并购浪潮使得2007年亚洲地区(日本除外)的投行业务收入增长34%,总计137.4亿美元,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其中,投资银行业务收入排名前五位的交易均与中国企业公开上市有关,排名前三位的交易包括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中铁的IPO。

根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A股共进行118宗IPO,募集资金总额达4470亿元,内地的IPO规模自2001年以来首次超越香港。众多大型国企的回归与市场走牛,使得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突破30万亿元,增幅达268.68%。

与此同时,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也相当迅猛,已成为亚太地区(日本除外)第二大债券发行国,市场份额为21.7%,仅次于韩国(占34.7%)。根据Dealogic的统计,2007年中国的债券交易量达创纪录的380亿美元,较2006年的222亿美元增长超过70%。

所谓水涨船高,中国证券业务的发展壮大也使得外资投行在中国获得较高的承销收入。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1月至9月,中国A股市场所有机构获得54.72亿元,其中与摩根大通合资的中金公司、与高盛合资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及瑞银证券公司这几家有外资背景的机构,共获得承销收入15.77亿元,占总承销收入的28.79%。

但是,随着2007年夏季,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中国资本市场也随之颤抖了一下。2008年1月至9月的总承销收入下降至30.26亿元。其中,上述三家外资投行承销收入仅为3.2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0.8%。此外,瑞银证券在今年没有获得任何承销收入。与此同时,在债券及增发方面,这三家外资投行的收益为零,而去年的收益则为4500万元。

数据还显示,外资投行不仅在中国盈利下降,其在全球的整体收益都在大幅缩水。2004年初至2007年中期,美国七大投行的获利高达2540亿美元;但去年7月以来,美林、高盛、摩根大通、雷曼兄弟、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花旗集团等七家公司已累计冲销资产总额约1285亿美元,表明这些大投行在前几年风光时期累积的庞大获利,已有一半在最近一年内泡汤。美林、花旗、瑞银、贝尔斯登等大投行的CEO都因巨额次贷损失而引咎辞职。

卖楼套现求自救

2007年,摩根士丹利中国业务收入增长了两倍。在以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美林为代表的华尔街三大投资银行中,该公司的中国企业海外上市业务及固定资产突出,因此在华尔街有“中国行”之称。

跟随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美林等同行的脚步,花旗集团近年积极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2006年11月,以7亿元收购北京西直门地带标志性建筑-西环广场南北两侧T1、T3两栋办公楼,并在上海参股徐房集团,投入2000万美元,以共同开发的形式参与徐汇区“建业里”改造工程的公寓项目部分。

但是,随着华尔街风暴的进一步升级,外资投行近期尽显疲态。有消息称,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多家外资投资基金开始通过中介寻找买家,准备出售此前在上海购买的物业资产。

传出转让传闻的包括摩根士丹利计划将其在上海投资的第一个项目“锦麟天地”酒店式公寓出售;花旗银行拟出售闵行漕河景苑其中两幢高层小户型公寓;雷曼兄弟计划出售去年联合资本策略拿下的福海商厦;美林名下包括南京西路开发项目在内的项目正在寻找买家……

据报道,近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相关人士在沪调研,同时还仔细询问有关外资机构投资房地产的运作模式、规律等。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表示,“我一直强调,从长期来看,海外资金还是会进入中国。但短期,这些外资投行很有可能从中国撤出。”

孙立坚指出,包括花旗、高盛等投行,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得充裕的流动资金,以免出现资不抵债。“他们至少要把财务报表给做好看,包括拨备率等指标要看起来好看。”孙立坚说,“外资投行的命运已经岌岌可危了,通常他们都会从收益较高及稳定性不强的新兴市场撤出,等待局势明朗再重新介入。”

同时,孙立坚还指出,高盛、摩根大通等外资投行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做空,主要是因为其前期已经获利丰厚,而其国内的金融危机使其遭受影响,才会导致其出售中国物业。

“如果,他们同时出手的话,首先会传导到中国的商业地产,然后是高档物业,最终将使得整个住宅楼盘出现折价销售。”孙立坚如是表示。

无奈转型商业银行

贝尔斯登、雷曼的倒台,给了外资投行一个血的教训。五大投行中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快速醒悟:对于一个投资机构,稳定的存款来源是其面临危机最大的助手,因此,他们迅速作出反应。

高盛宣布,将向巴菲特旗下Berkshire Hathaway及公众投资者筹资150亿美元。摩根士丹利计划用将近85亿美元向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售出最高可达20%的股份。

这些举动让两家投行避免了曾拖垮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资本压力,此外他们还拥有了吸纳存款的权利。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今后他们将开始受到更严格的监管,回报也要比以前大打折扣。

上周末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表示,同意接受更严格的监管,以换取更便利的融资渠道和收购零售银行方面更大的灵活性。

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向银行控股公司的转型,导致独立的投资银行模式加速瓦解,令该业务被纳入大型全能银行或小型专业机构麾下。

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转型不失为一个稳妥的逃生方式。在本次华尔街风暴中,由于资本基础更为强劲和在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涉足较少,小型专业投资银行与大型机构相比迄今更好地应对了信贷危机。

但同时他们也表示,转型后,资金流入的稳定性增强,但商业银行(模式)并不容易,首先,他们将被迫降低风险,运用较少的杠杆——而过去他们正是凭借各式各样的杠杆工具才得以获得巨额利润,而他们所被允许的杠杆水平与两家投行以前所习惯的大不相同。

[page title=]

师傅倒下,徒弟争位

华尔街金融风暴后,国内券商在投行业务上似乎更加安分守己,一些中小券商则把重心转向将推出的创业板,国内券商的投行业务洗牌已在竞争中展开。

东方早报理财一周报记者/吴英燕

一直以来五大投行成熟的经营模式都是中国券商学习的榜样。面对华尔街五大投行在金融风暴中的逐一倒下,中国年轻的券商们似乎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放慢“大投行业务”,做好“小投行业务”,是国内券商在“华尔街模式”倒塌后对投行业务的重新定位。

要不得的拿来主义

还来不及拜师学艺,中国券商半年间已失去所有的华尔街投行师傅。

6月,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在走过85年的风雨历程后,不堪次贷重负,被摩根大通收购,成为第一家葬送于次贷市场的投行。

而此刻,大洋彼岸的中国券商们开始调整自己的投行策略。国内最接近华尔街模式的最大投行机构中金公司,广招具有国内证券业务经验的贤才,积极准备成立自己的自营业务部门。

次贷阴云继续笼罩华尔街,其他投行亦不能独善其身。

时隔三月,9月15日,美国两大投行相继告别华尔街,第三大投行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总价收购,而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由于与韩国开发银行、美国银行、英国巴克莱银行收购谈判无果最终宣布破产。

不足一周,9月21日,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两大投行被迫改制,由当前的投资银行改制为银行控股公司,两家公司结束以往“高风险高收益”的运作模式。

半载光阴,五大投行相继结束自己在华尔街的光荣岁月,这让国内券商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投行业务该怎么走。

在投行前线工作了八年之久的章熙康告诉记者,在这次华尔街风暴中,中国券商最应该反思的不是其业务模式,而是其操作方式。他说,投行业务肯定不会因为华尔街五大投行的倒下而终止,投行业务将来会成为券商收入的重要来源,靠天吃饭是被动的。“但是,经过这一次风暴洗礼的中国券商应该意识到金融产品不能照搬华尔街模式,我们要更加注意产品的安全性和本土化。”

东方证券投行业务部的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中国的投资环境和国情都与美国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虚拟资本游戏,而中国的投资环境受到监管层的约束。

西南证券分析师董先安则认为,如果券商盲目效仿华尔街投行经营模式,仓促推出金融产品,巧立名目,扩大杠杆,最后的结局就只能是爆仓,此外,投行业务还要看实体经济情况,脱离实体经济需要的金融行为是不会被市场认可的。

小投行业务先行

并购重组和财务顾问两项业务一直是美国五大投行的主要收入,据了解,早在1999年到2001年,高盛的企业并购与财务顾问服务收入,占投行收入的比重就超过了50%。而这些投行业务在中国才刚刚起步,所以是国内券商求学的重要部分。

中信证券尝试入股贝尔斯登,尽管最终没能如愿,但是可见国内券商扩大投行业务的决心。9月22日,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证券拿下雷曼兄弟亚洲地区业务,有观点认为这是国内券商抄底华尔街的好时机。

但是华尔街金融风暴后,国内券商在投行业务上似乎更加“安分守己”。就如章熙康所说的,“我们现在安心做‘小投行业务’,也就是债券发行、IPO和再融资业务。”

不过章熙康说,海通的并购部还是在进行一些项目,只是现在的项目都是服务性的,也就是在并购中起桥梁搭线作用,不是真正意义的并购重组,“但是只要有合适的时机,我们肯定会做这些大投行业务的。”

事实上,IPO、增发、配股仍是券商投行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即使是在投行业务占很大比例的大券商也是如此。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河证券、中金公司、光大证券等前十家券商主承销的项目的募集资金总额达1455亿元,占股权融资总量的75.48%。

国内券商风暴中

或借机洗牌

章熙康告诉记者,现在几乎所有的券商都把重心放在国内,但是今年券商投行主营部分IPO、增发配发业务出现大幅萎缩,大小券商基于自己的实力,各自为阵。

今年以来,市场的急转直下加上监管层对股票发行节奏的收紧,使券商2008年的保荐承销业务明显收缩。据WIND数据显示,2008年上半年A股市场与去年同期相比,发行数量增加了13个,但募集资金额却下降了51%,平均项目融资额下降62%。

而在上半年共有27家保荐机构参与了新股IPO,占目前保荐机构总数66家的40%,这也就意味着其他39家保荐机构今年上半年没有新股项目发行上市,比例达到60%。

在保荐项目上,从数据中,我们看到大小券商在这一业务上的分化。广发证券和国信证券承销保荐项目多达9家,平安证券也有7家之多,这三家公司的保荐项目市场占有率高达41.67%。

新股发放速度下滑的同时,债市扩容,这给受困于IPO大幅减速的券商投行业务带来了意外惊喜。一些券商投行部门甚至暂时将“主战场”转向债市,尤其是企业债、公司债等企业信用债券发行提速带来的新业务领域。

上半年累计发行可转债614亿元,累计发行企业债券3178亿余元,两项合计达3793亿元,WIND数据显示,2008年1-7月,包括企业债、可转债、可分离债以及公司债在内的企业债券发行额达到175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73倍。

不过,这一块业务的收益也被寡头券商分食了大部分。上半年共有19家券商参与债券发行承销工作,中信证券、国泰君安和中金公司三大巨头市场占有率高达66%,其中中信证券的比例达到30%,而如华林证券、恒泰证券的该项比例不足1%。

不仅在新股发行、债券发行上,中小券商没有优势,增发、配股也是如此,尤其是在今年,由于上半年股市低迷,原本拟定的增发和配股方案不能最终落实,中小券商只能自己包销余额,而这对没有强大经济实力做后盾的中小券商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小券商在寻找“绝境逢生”的机会。

据了解,中小券商把IPO的重心开始转向将推出的创业板,一些中小券商开始积极奔走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力争在创业板推出之前,做好各项工作,抢在大券商之前分得创业板IPO第一杯羹。

华尔街风暴后,国内券商的投行业务在本土竞争中或借此进行洗牌,重新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

[page title=]

外资投行部分在华物业

摩根士丹利

2003年,上海新天地大厦。

2003年7月,上海锦麟天地雅苑90套住宅、106套服务式公寓、5000平方米的商业面积。投资总额为7500万美元(约5.1亿元人民币,以2008年9月26日汇率计算,下同)。

2004年,上海永业公寓二期,入股25%,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

2004年下半年,与复地集团合作建设复地雅园,投资约5000万美元(约3.4亿元人民币)。

2005年9月,上海世界贸易大厦,与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资9000万美元(约6.14亿元人民币)。

2006年,上海陆家嘴中央公寓4栋楼,总投资7亿元人民币。

2006年6月,上海华山夏都苑A栋共116套,涉及金额7.6亿元人民币。

2006年6月,广州市北京路的商住项目、南海占地24.7万平方米的大盘以及老城区中心龙津路的住宅地块,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

2006年7月,上海东海广场,投入19.6亿元人民币。

花旗集团

2005年11月,上海永新广场,总投资约5000万美元(约3.4亿元人民币)。

2006年6月,大宁国际商业广场中4栋办公楼,总投资5.2亿元人民币。

2006年7月,参股上海徐房集团,共同开发和改造徐汇区“建业里”的部分公寓项目,斥资2000万美元(约1.24亿元人民币)。

2006年11月,上海国际商业广场,总投资约5.2亿元人民币。

2006年年底,上海闵行区“漕河景苑”其中两幢高层小户型公寓,总投资1.76亿美元(约12亿元人民币)。

高盛

2005年,上海高腾大厦,总投入1.076亿美元(约7.34亿元人民币)。

2006年3月,上海虹桥花苑酒店公寓,总投资约7000万美元(约4.77亿元人民币)。

摩根士丹利

2003年,上海新天地大厦。

2003年7月,上海锦麟天地雅苑90套住宅、106套服务式公寓、5000平方米的商业面积。投资总额为7500万美元(约5.1亿元人民币,以2008年9月26日汇率计算,下同)。

2004年,上海永业公寓二期,入股25%,投资约4亿元人民币。

2004年下半年,与复地集团合作建设复地雅园,投资约5000万美元(约3.4亿元人民币)。

2005年9月,上海世界贸易大厦,与上海盛融投资有限公司联合出资9000万美元(约6.14亿元人民币)。

2006年,上海陆家嘴中央公寓4栋楼,总投资7亿元人民币。

2006年6月,上海华山夏都苑A栋共116套,涉及金额7.6亿元人民币。

2006年6月,广州市北京路的商住项目、南海占地24.7万平方米的大盘以及老城区中心龙津路的住宅地块,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

2006年7月,上海东海广场,投入19.6亿元人民币。

花旗集团

2005年11月,上海永新广场,总投资约5000万美元(约3.4亿元人民币)。

2006年6月,大宁国际商业广场中4栋办公楼,总投资5.2亿元人民币。

2006年7月,参股上海徐房集团,共同开发和改造徐汇区“建业里”的部分公寓项目,斥资2000万美元(约1.24亿元人民币)。

2006年11月,上海国际商业广场,总投资约5.2亿元人民币。

2006年年底,上海闵行区“漕河景苑”其中两幢高层小户型公寓,总投资1.76亿美元(约12亿元人民币)。

高盛

2005年,上海高腾大厦,总投入1.076亿美元(约7.34亿元人民币)。

2006年3月,上海虹桥花苑酒店公寓,总投资约7000万美元(约4.77亿元人民币)。

今日推荐 更多精彩
图片报道
在华业务全面萎缩 外资投行黄金时代终结
任志刚:东亚行财务良好
美国发债谋救市 中国央行“囚徒”困境
    美抛出的7000亿美元天文数字的救市计划,必将导致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美国国债面临贬值的潜在危情,这对已在过去数年金融改革中出资高企的中国央行而言,压力大增。
政经热点
·温总晤美经济界:勇气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哈继铭:中国地产泡沫相当高 比美国有过之而无不及
·英国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率最高10国 越南居首中国落选
·温家宝定调美国大选后中美关系 释疑中国未来走向
精选评论
·谢国忠:若没有全球联合援救 美金融系统将彻底崩盘
·石齐平:七千亿救市计划影响国际经济命运
·全球或会出现通缩 中国未来重点应在财政政策
·韩媒:美国陷历史魔咒 百年经济霸权行将结束
经济史话
·周正庆忆519行情:证监会当时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朱镕基退休后的生活:不谈工作是大原则(组图)
·张五常:农民收入每年增20% 历史不会忘记朱镕基
·袁庚:为4分钱拍案而起 "官司"闹到胡耀邦那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陈金艳   编辑: lq
更多新闻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