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迎国际旅游岛元年:下一个夏威夷还是迪拜(5)
-海南“下海”沉浮记 倒卖汽车初试水
1984年是中国的“公司元年”,“下海”成为这一年的年度词汇。千百万怀揣理想与抱负的年轻人用同样的词汇相互试探与鼓励,新中国第一次“下海”潮就此拉开,与内地隔海相望的海南也在此时拉开了“下海”的大幕。
1984年1月,邓小平首次南巡后,中央政府决定开放沿海14座城市。毗邻香港、深圳的海南理所当然地被列入开放之列。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三十年》一书中描写到,时任海南行政区党委书记雷宇为此“激动得夜不能寐”。
初试锋芒的海南选择了“剑走偏锋”,上演了一出汽车倒卖的大戏。为了尽快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南打起了“小算盘”——利用特批的外汇留存和进口配额,倒卖稀缺消费品到内地,而尚属稀奇且单价较高的汽车被纳入重点。在100%乃至200%惊人利润的驱使下,海南全岛陷入了全民倒汽车的热潮。
一年时间内,海南非法进口汽车8.9万辆,到货7.9万辆,违规炒买外汇5.7亿美元。最终,中央政府发觉此事,汽车进口被叫停,一场狂欢就此落幕。
洋浦在风波中起航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挂牌成立,海南岛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建省伊始,海南决定把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天然避风深水良港洋浦作为开放的“排头兵”。
当年12月,海南省正式向中央请示,以每亩2000元人民币的价格将洋浦开发区30平方公里土地租让给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租期70年,由熊谷组在开放区内投资兴建多项大型工程。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海南这种“洋浦模式”得到广泛认同与赞誉,但多名政协委员在1989年两会期间炮轰“洋浦模式”,认为是“丧权辱国”和“新租界”,就此引发“洋浦风波”。关键时刻,邓小平做出批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
“洋浦风波”就此平息,洋浦的未来渐趋明朗。1992年,国务院批示把洋浦设立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
房地产泡沫掀波澜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中央向全国传达《学习邓小平同志重要讲话的通知》,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步伐。海南建省和特区效应由此全面释放,房地产开发迅速火热,并在投机资本的追捧之下迅速形成泡沫。
《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显示,1992年海南房地产投资达87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到了800万平方米。一年间,海南地价从1991年的每亩十几万元/飙升至每亩600多万元,升幅五六十倍。商品房价格同样是一路飙升,由1991年的每平米1400元升至1993年的每平米7500元,泡沫迹象十分明显。
在国内通货膨胀形势严峻的情况下,1993年6月24日,中央政府出台《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意见》,提出整顿金融秩序、加强宏观调控的16条政策措施。在紧缩的金融政策下,海南房地产泡沫在急剧膨胀后砰然破碎。600多栋“烂尾楼”、1.9万公顷闲置土地和800亿元积压资金成为海南房地产泡沫最后的遗物。
晨报实习记者 孙春祥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孙春祥
编辑:
hanf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