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舒立接手新世纪周刊身陷“双胞胎”风波(5)
对此,苗树彬认为,版权页上有无名字和劳动合同是否解除没有关系。他曾与原《新世纪周刊》副主编张邦松说过,原采编团队的人名不能全部上版权页,可以选择5个,但张邦松觉得难以平衡,后来就一个也没上,打算留到下一期再说。
据汤涌回忆,2009年12月30日,《新世纪周刊》原总编辑苗树彬到编辑部宣布,投资方要变,胡舒立将来接管,但“接管后具体的计划没有说”。
但在看到版权页没有自己姓名的《新世纪周刊》后,这21人开始心忧自己在新团队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主动请求对后续事宜进行商谈。
2009年12月31日,苗树彬与21人进行了长达14个小时的商谈,参与谈判的还有杨大明、王烁等财新传媒公司的中高层。谈判中,21人提出了一个包括支付拖欠工资、稿费、社保和补偿金的补偿方案。
但当晚11点谈判结束时,双方不欢而散。参加此次谈判的6位原《新世纪周刊》员工认为,“老东家和过去的领导缺乏谈判诚意”。
一名参加谈判的《新世纪周刊》老员工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谈判中苗树彬多次答应了21人提出的补偿方案,但在最后一刻拒绝在协议书上签字。
有报道称,双方谈不拢的主要原因是赔偿金额上存在分歧。
但也有消息称,谈判失败并非因金额谈不拢,而是杂志社方面并不希望采取解约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谈判中,财新传媒方面曾提出,原《新世纪周刊》员工如有意进入新杂志,须在原劳动合同关系解除之后,再经过三个月的“双向选择”期,考核合格后才能正式被录用。原有工作年限不计,工作岗位及职位重定。
但多位原《新世纪周刊》员工认为,“所谓的双向选择是完全没有保障的,根本就不是过去的一种接续。”
1月4日,这21位老员工再次和苗树彬展开长时间商谈,直到当晚7点谈判结束,双方仍未达成协议。
1月5日,他们到北京市劳动监察大队递交了提请对《新世纪周刊》拖欠工资、稿费的劳动仲裁申请。
到这时,在微博广泛流传着一则“胡舒立入主,《新世纪周刊》全体采编人员被解约”的转帖,有网友在跟帖中称胡舒立团队为“强拆队”。
“新杂志社的大门是敞开的”
一位跟随胡舒立转战《新世纪周刊》的记者称,新杂志并没有裁员的意图,“虽然原财经团队有不少人过来,但我们还在招人,以适应一个综合性新闻周刊以及未来网站的需求”。
据了解,1月4日,原《财经》杂志执行主编、现《新世纪周刊》主编王烁在编前会上重申,仍然真诚地欢迎原《新世纪周刊》的采编人员,以双向选择的方式,加入这个团队。
1月5日,苗树彬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存在提前解约的说法,大门是向他们敞开的,不存在解约问题,工龄也是延续的。”
苗特别提出,原有员工进入新杂志,是继续与《新世纪周刊》的劳动合同,并不与财新传媒公司签合同。
同时,苗树彬也准备好了两手打算。他称,如果有员工坚持要走,将给予他们充分的补偿,即补全拖欠的工资和稿费,将按照法律要求的最高标准进行补偿,保证他们今后正常工作。
汤涌称,1月4日上午,他接到财新传媒公司人事部门的电话,通知他到北京温特莱中心上班。但他认为,自己与财新传媒公司没有关系,也未曾签署任何合同,便拒绝了。
1月5日,张立晖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财新传媒公司曾多次给原《新世纪周刊》员工打电话、发邮件,通知他们到新编辑部上班,但截至目前,没有一位原《新世纪周刊》员工到新编辑部报到。
苗树彬称,原《新世纪周刊》的21位员工中每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我们希望与每个个体单独商谈去向或者赔偿的问题,而不是和整个所谓的‘21人团队’谈,他们中的几个人代表不了整个团队。”
张立晖也重审了财新传媒公司对原《新世纪周刊》21位员工的态度:“新杂志社的大门是敞开的,我们随时欢迎他们来新编辑部上班。”
张立晖最后称,“必要的话,这21位员工可以不经过‘双向选择’,直接到新编辑部继续工作。”
本报北京1月5日电
相关专题:
[2010-01-06]《新世纪周刊》老员工昨日申请劳动仲裁
[2010-01-06]《新世纪周刊》人事风波升级
[2010-01-05]陈宏政:东协加三 开创新世纪
[2010-01-05][媒介]胡舒立版新世纪周刊面市 原《财经》人马"借壳"
[2010-01-05]《新世纪周刊》员工“被出走”中改院副院长称没有提前解约
[2010-01-05]《新世纪周刊》员工“被出走”?中改院副院长:没有提前解约
[2010-01-05]原《财经》主编胡舒立受聘《新世纪周刊》总编辑
[2010-01-05]胡舒立版新世纪周刊面市
[2010-01-04]胡舒立团队版新世纪周刊面市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x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