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印象:止于至善(4)
登上全球化舞台
李荣融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讲到,央企应是国家的名片,不应该只是炫目的招牌,它意味着承诺和责任,肩负着更多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经济责任。所以我们必须应有国际化的服务,具备优良的品质绝不能有半点的含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内心世界对央企真正的诉求与目标。
李荣融曾对媒体说过,6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不管什么所有制的企业,企业搞好搞坏,跟所有制性质没有直接关系,在市场上都处在一个量化的标准中,不同的所有制里都有好的企业,也都有差的企业,关键看是否按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办事。违背规律,历时158年的雷曼兄弟公司还是倒闭了。
央企是企业,但又是个特殊的企业。作为企业就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它无一例外地都遵循市场法则,在国际上,也要遵循国际市场游戏规则。但所谓特殊,则是它的国有性质和对行业举重若轻的地位。因而,管理并重组这样一个群体,需要有广博的知识、陈年的历练,还需要从容和智慧,既要有春雨润无声般的雕琢,也要有那飞跃关山的激情,应该说,他具备这一切。
从最初的中央企业工委时代到国资委时代,近200家中央企业进入国资委,这些企业大到销售收入上万亿元,小到几十亿元,在中国都是各行业的一号,李荣融成为他们的领导,这既是一个心理融合的历程,也是一个共同成长的历程。从审视到接受、从接受到信赖、从信赖到尊崇。李荣融的壮志凌云、踌躇满志,伴随着企业共同成长,今天看到的李荣融和央企负责人的团队,会感到团队中的那一种心里的成熟,经验的坚实、厚重和进取的执着。
熟悉李荣融的人都知道他喜欢看球,NBA、英超联赛……在许多场合他都不由自主地拿企业和球队来做比喻,他认为做企业和运动是可以相通的。可以想象,在他的精雕细琢下,企业家们活跃在全球的竞技场上,他一手缔造的央企团队实现着他的梦想。
迄今为止,人们看到了央企之间的不断重组,央企进入了快速扩张期,影响力、控制力也越来越大。酷爱体育的李荣融讲究战术和配合,只是无法揣想出李荣融心中的“珠峰”,是否当今的央企已成就了他心中的高度。中国移动、中远集团、中船集团、宝钢———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脊梁,是否同样可以成为闪耀在世界经济舞台的巨星?
随着国企实力的日渐强大,央企是否进退自如?中央企业要从现在的131家减少到80—100家,这和前几年减掉的60多家相比,难度更大,但是李荣融对速度的要求又更快。在央企重组上,国资委采取了明确目标,分步操作的原则,目标是给企业时间做大做强,达到行业前三名水准;分步操作是前两年由企业自愿,国资委促进的原则,不生拉硬扯,做到水到渠成,而现在到了统一规划、集中重组的时机了。李荣融肯定知道,任何重组都会触动利益群体,但实现这80—100家的重组整合任务,又是非过不可的一道关。
有媒体说他是“央企教父”,其实他更像一个教练,因为他不光输出思想,对企业的战术他也十分注重与大家的沟通、指导。共同经历了这6年的风雨,央企的成长壮大,正因为他这种风格、行为因此也改变了央企负责人风格,使得这个队伍更加务实,保持了一定的低调,没有出现大企业群体惯有的自满浮夸之风,这不能不说和他的这种风格、要求有关。纵观今天他的团队,能感觉到内在的奋进力量。
西方次贷危机之时,李荣融就及早地对央企发出了预警,一方面要求央企要“捂紧钱袋子”,准备过冬,同时又要求央企不能简单越冬,而要抓住时机进行“冬训”,要成为共和国保增长、保稳定的顶梁柱。在一些企业纷纷裁员的时候,他特别要求央企减薪不减员,后来值得他欣喜的是,央企在这个危机中,职工的薪水普遍未减。2008年央企上缴了10426亿元税收,创造了6961亿元利润,而这一切创造来自于央企1000万名员工及其背后无数个默默支持的家。所以,央企能够迅速地安然度过危机,保障了全社会的稳定。他对部下的进步是满意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徐旭红
编辑:
mad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