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印象:止于至善(5)
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我国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央企无疑要担负起正面作战的主力军,同时在国外资源整合上,央企也成为众多中小企业的支持者、合作者、重组者,为行业稳定发展和资源配置做出应有贡献。2004年以来至今,大型国企尤其是中央企业的迅速扩张成为海内外关注的焦点:中海油、中石化、五矿、中铝等央企的海外并购,中钢、中国建材、中国化工、宝钢等央企对地方企业的收购整合,规模之大、密集度之高让世人侧目。
李荣融深知,央企在社会主义市场的角色。李荣融提出要借助资本市场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的调整、重组,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优化资源配置,完善企业价值链,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最近,面对 “国进民退”的质疑,李荣融热切期望有条件的非公资本参与从事竞争性业务的央企改制,让不同所有制企业享有公平的选择机会。
“面对全球的竞争,中央企业应该自觉地承担起这个社会责任,企业再大的事与社会责任相比都是小的,要提的只有一条———肩负起这个使命,不辱使命……”李荣融的使命感———论衡中国,放眼全球,始终贯穿于央企的整个团队,央企必须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参与全球资源配置和产业整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这一点上,他的目光始终投向经济视野的正前方。
谈起央企这些年的变化,总会有一些不协调的声音,认为政府营造了过分有利于央企的环境,甚至认为央企揩了政府和消费者的油。可央企负责人都不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和当年国企脱困和市场化改革那段艰难岁月比,应该说今天的央企面临的市场更加公平和透明了,央企的“特殊待遇”也在市场化竞争中荡然无存,大多数央企进了资本市场,除了接受产品市场的激烈竞争外,还要接受资本市场的挑剔和考验。然而,大家也都知道,央企这些年的深刻变化和进步是与国资委6年来出色的监管分不开的,是与国资委的当家人李荣融分不开的。
对大多数媒体来讲,李荣融是一个忙碌的人,观察他大多也只能在讲台上、报告中,或在浩瀚的网络中搜寻而形成一个大致的拼图,对他的印象自然难有那么清晰和准确。但有些却是大家的共识,那就是他是一个秉承责任、个性率真的管理者,是一位追求完美、止于至善的工作者,也是一位思考缜密、情感细腻的思想者。
2010年,后金融危机时代种种复杂的变像让央企不得不谨慎前行,但李荣融带领着央企团队步履坚定……
【人物链接】
1944年生于江苏苏州。
1968年7月参加工作。
1983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高级工程师。
1963年后在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系电化学工学专业学习。
1968年后任工人、车间主任、副厂长、厂长。
1986年后任江苏省无锡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轻工业局局长、计划委员会主任、江苏省计划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6月后调国务院生产办公室生产计划局工作,1992年8月后任国务院经济贸易办公室对外经济合作司副司长,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秘书长、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8年任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1999年12月后任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任全国人大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
2001年2月至2003年3月任国家经贸委主任。
2003年4月被任命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
中共第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徐旭红
编辑:
mad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