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很难靠公立医院单独完成医改使命(2)

2010年08月30日 13:55瞭望新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让位与补位

瞭望》:社会力量进入卫生系统都有哪些益处?

刘国恩:好处多了。第一,中国3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社会资金,这些资金也正在不断寻找更好的发展机遇。医疗卫生事业恰恰给社会资金提供了强大的潜在发展机遇。

第二,社会办医相应会加速引入现代医院管理的游戏规则,这应该有助于公立医院改革,改变其在计划经济约束下形成的落后、保守、低效、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管理手段和运行机制,提高发展和转型的效率。

第三,有利于在中国形成医疗服务导向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在行政保护、垄断下的畸形发展和有限选择,从而推进医疗服务事业发展。

其实,在去年的新医改文件里,我们已经看到,经过几年的讨论、反思,大家的基本共识是:如果不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包括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共同成长的环境,那么,中国很难靠现有公立医院单独完成伟大的医改使命。因为公立医院的发展壮大毕竟需要充足的资源,这靠财政投入(特别是地方财政)是不现实的,也不可取,因此客观的、可行的必然选择一定是面向社会融资,引入社会资金和动员社会力量。

《瞭望》:你刚才说到民营医院能促使公立医院提高绩效,难道这是唯一的选项?你如何看待公立医院现有的竞争?

刘国恩:公立医院当然可以通过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转型来提高自己的发展能力。应该说,任何机构,包括医院在内,如果有内部转型的动力,再配合外部的改革条件,都会加速转型。

具体来说,社会力量有两种形式能够帮助公立医院转型,一是注资公立医院,二是社会力量新办医院,这些都会促进公立医院的改革。

《瞭望》:有观点认为,只有大型民营医院才能对公立医院形成竞争,但也有人会担心,如果大型民营医院只是在大型公立医院扎堆的地方再竖起一座大楼,那么对提高医疗卫生的可及性作用不大。

刘国恩:这涉及到政府和市场如何定位的问题,也是和谐社会发展对政府转型的要求。

我认为,社会办医应该尽可能首先获得最佳发展机会,也就是说,哪里市场最好,哪里就应该首先考虑发挥社会力量;哪里市场不好,哪里就应该由政府托底办医。也就是说,明智高效的政府干预是把条件良好的医疗市场首先让位给社会力量,政府负责条件差、边远、落后的但又必须的边缘医疗的补位。套用我们过去习惯的一句老话就是:“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因为这些地方,社会办医疗没有可持续性,注定亏本,但那里百姓又需要,所以政府用国民税收兜底办医义不容辞。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把有限的财政资金节约出来,用在刀刃上。

现在的情形恰恰相反:哪儿市场最好,哪儿人口众多,哪儿购买力最强,哪儿就是政府办机构的垄断,社会力量往往被排斥在外。其实,需求旺盛的地方根本不需要政府投资办医,依靠社会力量会办得更好。

相关专题:

中国新医改方案出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冉燃   编辑: heqy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