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实验室称不搞转基因水稻如同不搞原子弹(5)

2010年03月23日 08:07广州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知识产权与涨价的担忧

转基因作物的开发主要依赖于标准化的技术、方法和元件,包括许多大型跨国农用化学品公司在内的国外机构已在这些领域申请了至少59项专利。

不久前,一份名为《谁是中国转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无一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上述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至少涉及28项国外专利技术。这些专利分别属于美国孟山都、德国拜耳和美国杜邦这三家跨国生物公司。此次颁布证书的两种转基因水稻,至少涉及11~12项国外专利。

专利的归属,将直接体现在未来种子的价格上。报告称:“如果转基因水稻商业化,那么中国农民可能会面临种子价格不断上涨的风险。”方立峰进一步分析:“如果种子价格上涨,不排除生产者会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未来,转基因大米的价格有可能更昂贵。”

对此,华中实验室直接回应:“以为我们使用了多项国外合法有效专利,是误解或猜测。”此次获批的“华恢1号”和“Bt汕优63”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他们表示,此次获批的“华恢1号”所用的育种材料,是我国已推广多年的优良恢复系“明恢63”,其中,转入的抗虫基因是由中国农科院科学家自己修饰的,并已取得专利。“华恢1号”的转基因方法已在我国申请了专利保护。“可见,该转基因水稻品系的核心知识产权属于我国。”

对于被指两种转基因抗虫水稻涉及12项国外专利,华中实验室明确表示,这12项国外专利中, 只有4项在中国提出了专利申请,1项未获授权;在授权的3项中,1项已于2009年在中国过期失效,另外2项专利的权利内容,与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水稻采用的技术、方法、材料完全不同。“其余各项均未在我国提出专利申请,不存在侵权问题,也就更不存在支付专利费的问题了。”

“对于专利的问题,相信农业部门很清楚怎样规避和使用。”薛达元表示,转基因产品往往涉及数十种专利,在科研工作中,有时会跟专利所有者签订协议,用于研究时不涉及专利问题,但商业化生产就会涉及,“具体情况都在协议里有约定”。

此时的中国,关于种子专利的争论,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相比于规模庞大的国际种业公司,国内种子企业的弱、小、散的局面并未改变。乐观者认为,可以借转基因水稻的机遇一搏;悲观者则认为,国内种业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创新能力已经迫在眉睫,仓促上马,并不一定能“一击必胜”。

此前中国引进转基因大豆的经验,已成为一些学者担心的理由。农业部一位专家此前表示,国外出油率高、价格低廉的转基因大豆已经严重冲击了国产大豆,如果我们不能正视现实,会有更多的农产品被国外转基因产品冲垮。

但这也成为国内加快、加大转基因产品商业化途径的理由之一。

相关专题: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之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huxx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