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结束,未获得有约束力协议。但是,人类拯救地球的行动不应停止,中国争取发展权的努力也还在继续。凤凰网友发出自己的声音:严肃应对气候变化,主动承担责任,我们永不放弃。面对发达国家压力,差别承担义务,我们誓不妥协!【请在此签名】

新华社曝温家宝哥本哈根斡旋内幕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演讲,宣示了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呼吁各方凝聚共识、加强合作。[详细]

温家宝:中国将努力实现减排目标

    温家宝指出,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国际社会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积极努力,加强合作,必须保持成果的一致性。[详细]

凤凰网与气候组织摄宣传片亮相哥本哈根

    凤凰网与国际气候组织联合拍摄宣传片“Think Again”亮相哥本哈根。[详细]

最新报道

相关评论

正在加载中...

凤凰网气候组织摄制宣传片亮相哥本哈根

  • 石齐平:哥本哈根气候协议难当大任
  • 胡祖六: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中美角色至关重要
  • 石齐平:忽视气候问题 各国不见棺材不落泪
  • 邱震海:应对气候变化 中美态度措施截然不同
  • 联合国气候峰会闭幕 各国达成四点原则共识
  • 胡锦涛发表演讲 提四大措施应对气候变化
  • 担心阻碍经济增长 各国拒做减排领头羊

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曝光
——李虎军 曹海丽
联合国官员否认气候大会是一场灾难
——曹海丽
环保组织对哥本哈根协议表示失望
——黄山 李虎军 张瑞丹 曹海丽

凤凰调查

1.您认为全球变暖会否威胁到人类生存?
会,将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不会,只是科学家的危言耸听
不好说
2.哥本哈根大会能否达成有效减排协议?
能,相信各国会拿出诚意挽救家园
不会,各国都有其经济利益考虑
不好说
3.气候问题上全球协作最大障碍是什么?
美国等发达国家推卸责任
发展中国家缺乏资金和技术
减排目标的不现实
其他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会议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时间: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
主要议题: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详细]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年9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由世界各国政府首脑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目的是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详细]

京都议定书

1997年12月条约在日本京都通过,并于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间开放签字,共有84国签署。[详细]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副总裁黄杰夫谈排放权交易机制

黄杰夫:通过交易机制减少排放行之有效

    通过交易机制来减少碳排放是一种好办法,这种机制在国际上也得到了验证。美国电厂之间进行的二氧化硫交易,使美国酸雨十年来下降了将近40%到50%。[详细]

黄杰夫:价格信号驱动企业进入低碳领域

    比如说像清洁能源投资。这个技术可能风险很高,但是现在市场上,每吨二氧化碳的指标有一个价格。[详细]

黄杰夫:碳排放交易很值得在中国开展

    怎么样通过市场化手段,使企业在一套金融平台上运作,使合规减排的综合成本降到最低,这值得我们研究。[详细]

奔赴哥本哈根前夕——

黄杰夫做客凤凰网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谈中国角色

邹骥:中国切不可打肿脸充胖子

    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积极采取行动,带来积极的影响无可厚非,但是切不可因此而认为中国将起到领导作用。我们中国还有7亿农民。[详细]

美国政治复杂性是阻碍会议的重要原因

    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一个目标,尽管是个全世界都不太满意的减排目标,但是能不能得到国会批准还是未知数。[详细]

中国每年需多花780亿美元来实现减排

    中国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量比2005年要降低40%到45%的目标可以达到的,但需要每年支出780亿美元增量成本。[详细]

奔赴哥本哈根前夕——

邹骥做客凤凰网

哥本哈根的困境: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二元悖论

环境问题已超过一国的范畴,成为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由于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是全人类共同享有的资源,一国很难在保护环境问题上有太大建树,需要全球携手,相互合作,达到全球环境治理的善治。但是,由于国家利益的固有特性,目前的全球治理面临重重困境...

动不如静:免费搭车的诱惑
公共品的一个特点是无排他性,一旦提供,任何人都可以免费使用。大气层和臭氧层就是典型的全球公共品。一国治理,全球享用。
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的责任和义务上仍存明显分歧,许多发达国家在减排问题上推卸责任。 [详细]

动静两难:国家的囚徒困境
欧盟并不愿意成为CDM机制的唯一驱动力量,所以美国等国家是否也加入将是关键。 [详细]
非洲国家代表联合抵制谈判,是为了抗议美国等发达国家不愿大幅削减碳排放;而美国共和党人抵制辩论,则是为了尽量拖延气候方案通过的时间。一方要求减排更多,另一方压根儿不想减排。 [详细]

如何行动:求同存异的智慧考验
各国都需要作出妥协,但前提是妥协不能超过底线。同时,是否妥协,也要看谈判对手是否有诚意。从目前来看,发展中国家普遍认为发达国家明显缺乏履约的政治意愿,因此各方都还没到妥协的时候。现在迫切需要富有建设性的具体提案。 [详细]

分析评论

中国发改委李高:哥本哈根会议或无果而终
  目前有股很强的力量欲使谈判偏离这个轨道,有一些国家欲使京都议定书空壳化。[详细]

黄英贤:哥本哈根需达成全球参与的有效协议
  从责任方面而言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问题。中国参与谈判的参与方式非常积极。[详细]

陈晓晨:哥本哈根会议的合纵连横
  中国应该适时采取主动,维护团结。[详细]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背景:环境不断恶化

全球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19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已上升1.4度

预计到2100年,地球平均气温仍将进一步上升4.3度,海平面将升高2米。[详细]

大气中碳含量增加: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创新高

2005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创下新高,达到379.1ppm,比2004年增加0.53%。[详细]

气象灾害增多:

中国气象局:极端天气将更加频繁

中国是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国家之一,气候变暖是导致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详细]

哥本哈根的使命:人类最后的救赎

15年:走向哥本哈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详细]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详细]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详细]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详细]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详细]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详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详细]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详细]

COP8·印度新德里 2002年
    会议通过的《德里宣言》强调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与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各缔约国今后履约的重要任务。“宣言”重申了《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敦促工业化国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5.2%。[详细]

COP9·意大利米兰 2003年
    在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的情况下,俄罗斯不顾许多与会代表的劝说,仍然拒绝批准其议定书,致使该议定书不能生效。为了抑制气候变化,减少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会议通过了约20条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环保决议。[详细]

COP10·布宜诺斯艾利斯 2004年
    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10周年来取得的成就和未来面临的挑战、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温室气体减排政策以及在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资金机制、能力建设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详细]

COP11·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5年
    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同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举行的COP11达成了40多项重要决定。其中包括启动《京都议定书》新二阶段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本次大会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称为“蒙特利尔路线图”。[详细]

COP12·肯尼亚内罗毕 2006年
    大会取得了2项重要成果:一是达成包括“内罗毕工作计划”在内的几十项决定,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适应基金”的问题上取得一致,将其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活动。[详细]

COP13·印尼巴厘岛 2007年
    会议着重讨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致力于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后京都”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协议有关。[详细]

COP14·波兰波兹南 2008年
    八国集团领导人就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目标达成一致,并声明寻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他缔约国共同实现到205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至少一半的长期目标,并在公约相关谈判中与这些国家讨论并通过这一目标。[详细]

COP15·丹麦哥本哈根 2009年
    2009年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将在哥本哈根召开COP15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详细]

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将是最后的救赎
    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之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将导致人类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详细]

眺望哥本哈根:命运的等待
    在丹麦王室的克里斯蒂安王宫前,灯柱下的“COP15”的标志清晰可见。“COP15”指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第十五次缔约国大会(下称“哥本哈根大会”,COP15)。今年12月7日,这个或许影响人类命运的大会将在这座城市举行。[详细]

前景展望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注定流于形式
  本国低迷的经济让政治家无暇他顾。[详细]

联合国官员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表示谨慎乐观
  世界各国对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详细]

哥本哈根大会难言乐观
  萨科齐模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详细]

各国态度

欧盟:2050年减排95%
  欧洲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试图重新确立自己的国际领导地位,指出如果哥本哈根峰会能够达成气候变化协议,欧洲将在2050年前削减高达95%的温室气体排放。[详细]

日本:比1990年减排25%
  日本政府出台了“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这一中期减排目标。[详细]

澳大利亚:比2000年减排25%
  备受极端天气和干旱困扰的澳大利亚在减排上显得比较保守,虽承诺减排25%,但这个数字却是以2000年的排放水平为基础的。[详细]

印度:坚决要求发达国家先减排
  印度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态度坚决:发达国家必须先减排,其次才是发展中国家。[详细]

挪威:承诺减排40%
  挪威承诺到2020年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至该国1990年排放量水平的40%,成为发达国家里首个承诺减排数字到达这一标准的国家。它已经设定了到2030年实现碳中和(净排放为0)的目标。[详细]

非洲国家:拒绝讨论碳排放交易
  非洲国家此次要求37个发达国家承诺在2012年以后,更大幅度地减排温室气体。它们拒绝讨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详细]

俄罗斯:巨量减排指标出售空间
  按照《京都议定书》,俄罗斯的义务是把排放量维持在1990年的水平。但俄罗斯现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低了30%左右。[详细]

巴西:2020年维持2005年水平
  巴西环境部提案在2020年时,在不影响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保持4%的增长率的情况下,使温室气体排放达到2005年的水平。[详细]

岛国联盟:呼吁提高减排标准至45%
  马尔代夫等全球气候变化中11个“最脆弱”的岛国组成联盟并发出联合呼吁,希望发达国家将2020年的减排目标提升至45%。[详细]

相关专题

更多

网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