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一体化:从东向西
亚洲经济一体化的难点,在于如何将不同文化圈的经济融合在一起。南亚可能是亚洲经济一体化从东亚向西扩展的第一站
陈晓晨
在博鳌亚洲论坛11日中午的午餐会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与会者聚在一起。午餐会的主题是“中国和印度:21世纪的合作”。
台上,坐着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印度环境部部长拉梅什(Jairam Ramesh)、印度工商联合会秘书长米特拉(Amit Mitra)。
台下,中国炒饭与印度咖喱“混搭”在餐盘中。
拉梅什开篇明义:“我来此是为了寻求深化与中国的合作。”他做着略显夸张的手势说,“以前有人说印度是‘向东看、向西行’,而现在我们是‘向东看、向东行’。”拉梅什是“中印度”(“Chindia”)概念的鼓吹者。他或许没找到哪边是东、哪边是西,不过还是博得了现场的热烈掌声。
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他与他的好友、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曾并肩协作,为发展中国家谋求权益。不过,拉梅什不仅着眼于环境问题。“两国总理都确认了中印协作的‘哥本哈根精神’。”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说,“我一直期待着‘哥本哈根精神’为两国的广泛友谊铺平道路,而不仅限于气候领域。”
一边是向东,一边是向西。樊纲说,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西方、南方,我们就会发现中印合作是一个机会。
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Shaukat Aziz)对中印经济关系的看法颇为冷静。“中印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竞争关系。”他对本报记者表示,“不过,讨论贸易的时候,你就会把政治放在一边……贸易是最好的桥梁,投资则是另一座。”
阿齐兹表示,对中国及亚洲来说,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区域一体化机制。“但亚洲要远大于东盟。”阿齐兹的意见是,亚洲的区域一体化机制应当包括全亚洲,包括中国、东盟、南亚,“最好是全亚洲的自由贸易区(FTA)”。
不过,“全亚洲FTA”在现实中显然面临很多困难,其中一条就是亚洲各地的经济文化差异。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与阿齐兹对话时表示,概括出一种亚洲模式确实很难,因为南亚、西亚、中亚都很不一样,虽然东亚确实存在着相似的经济发展模式。阿齐兹则表示,与欧盟相比,亚洲缺乏同质的文化环境——这几乎是人所共知。
不过,在阿齐兹眼中,差异性也有可能转化为亚洲一体化的优势。他认为,欧盟可以是一个榜样,但亚洲更应该是自己的榜样。“东盟是一个好起点,我们还要更追求包容性原则……把南亚和‘东盟+N’机制整合在一起。”
南亚,可能成为亚洲一体化从东亚“向西”的第一站。阿齐兹说,巴基斯坦一直在致力于加入东盟,与东盟国家发展更密切联系。而印度已经与东盟展开了协作关系,并且正在深入推进与相关国家的FTA进程。拉梅什则说,在尼泊尔,印度产塔塔货车载着中国的零件建设电站,为尼泊尔和印度发电,这是中国与南亚合作的范例。
但是,东亚与南亚间仍存在复杂的政治关系。拉梅什并不讳言,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合作的关切。
樊纲则用他的理论解释道,中印经济存在竞争性,但这恰恰给了双方发展自由贸易的信心与动力。
博鳌亚洲论坛官方的《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2009年度报告》认为,虽然亚洲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但亚洲经济体一体化进程并未停滞。报告显示,大多数亚洲经济体区域内贸易增长率高于它们贸易总额的增长率。这说明亚洲经济体对区域内经济的依赖度不断上升。
即将卸任的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表示,论坛将继续以推动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为宗旨。
相关专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wangf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