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实录全文(2)
除了总的增长方式以外,不同贸易方式表现还是略有差别。前8个月,一般贸易增长43.3%,一般贸易是加工贸易和出口贸易的主要表现形式。所谓一般贸易这是一个综合的词,如果不学外贸不会懂,实际就是指通常你们脑子里理解的对外贸易,就是一般贸易。就是一个外贸公司去买了东西,进口了,这是一般贸易的进口。或者说一个外贸公司加工了,或者收购了再卖出去。为什么会提出一般贸易的概念?因为中国一半左右的贸易是所谓的加工贸易。加工贸易这个词只有中国有,全世界没有,你到外国去讲,人家听不懂。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开始,我们为了能够参与全球分工,当时我们关税非常高,40%-50%的关税,如果没有特殊的政策,有一个工厂在中国,它要先采购零部件,在中国加工再出口。但如果我们有50%的关税,那意味着要先交50%的关税,然后再出口。如果你收那么高的关税,那肯定没有人愿意到中国来办厂。如果不收税,中国政府也不愿意。中国既要保护国内市场,又要参与国际分工,怎么办呢?当时中国政府想了一个办法,就是所谓的加工贸易政策。什么叫加工贸易政策呢?如果一个工厂在中国,你跟中国海关说,我要进口这些货,这批货的目的是何在,不是拿到中国卖,是在工厂加工完以后再出口到国际市场去,就是加工以后再出口。在这种情况下,你进口的关税就减了,这是保税政策。在海关登记一下,就不用交关税了。在1994年有了增值税以后,增值税也不用交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政策,中国的出口高速增长,今天中国是世界工厂,跟我们实行的加工贸易政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我们出口的目的挣了外汇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工业化,我们需要进口技术、进口设备。在相当一段时期,我们出口竞争力很弱。加工贸易谁来干呢?当时很多工厂从日本、韩国、台湾搬到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个别年份一般贸易是有顺差的,绝大部分年份一般贸易都是逆差,它是花外汇的。我们整个进口里面27%-28%买的是原材料,包括木材、铁矿石、石油,都是初级产品。现在中国贸易结构跟发达国家一样,大量进口初级产品,大量出口制成品,我们出口95%是制成品,现在我们是挣了外汇买资源。加工贸易就是把全球的生产网络,或者说把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管理、品牌和国际营销的渠道,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中国的基础设施结合起来,这样形成了中国在劳动密集环境的增值,从而在国际市场上把我们的劳动卖出去。加工贸易表面上看卖的是商品,实际在中国来说卖的是劳动,因为你卖服务卖不出去,我们不能像美国那样或者像印度那样搞服务外包,我们的劳动力不得不附着在商品上卖出去。表面上看我们卖的全部是制成品,但增值主要是劳动力。如果没有加工贸易,几千万农民工,加工贸易创造了非常初级的劳动机会。
前8个月两种不同的贸易方式表现是有差别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都比较高,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相对来说增长速度比较慢。但是你看到这个逆差,一般贸易出现了300多亿的逆差,而去年同期只有1亿的逆差。加工贸易顺差达到1950亿美元,增长了21%。那么也就是说,还是保持了前30年加工贸易赚外汇、创造顺差,一般贸易用外汇。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说谁好谁坏,不是说赚了外汇就好,如果说搁到十年前,我们当时紧缺的是外汇,那时候赚了外汇就是好的,现在这两种不同的贸易方式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不过运作方式不一样,当然对国家的意义也是不一样。加工贸易创造外汇,没有人来用,那就变成了买美国国债,贬值。我们两万多亿外汇储备,关键是看怎么花得好、花得有效,使短期和中长期增长更有效率。
另外我们看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欧盟现在是我们第一大贸易伙伴,3000亿美元,增长了36%,中美双边增长了32%,中日增长了34%,跟总体增长速度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情况不一样在哪儿?我们对欧洲、对美国都是享有较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对日本我们是逆差的,因为中日双边统计不一样,有时候日本人统计,认为他有逆差。因为我们有一些贸易是经过香港中转的,所以双边统计有比较大的逆差。近期日本经济稍微有点起色,主要是对华出口增长,这和中国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有关,对中国出口高级轿车、数控设备等等。今年1月1号开始,中国东盟自贸安排生效,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增长47.2%,比整体高10个百分点。这里反映了自由贸易安排在刚刚开始生效的时候,确实对双边贸易的增长有一个很大的刺激作用。
为什么会保持这么高的增长呢?放在全世界,全球数字还没有出来,我估计也就是百分之十几,中国为什么达到35%呢?这里有几个因素。一个是全球经济的复苏。刚才文总讲了,现在要讨论僵局,大概三个星期前,勃兰特说美国经济是罕见的危险脆弱。但是不能否认,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尤其是美国经济反弹速度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当时大家说的是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拿这次危机和1929年、1930年的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我记得去年3月份的时候,我们请了海内外专家到我们那里开了闭门会议,讨论全球金融危机的走势、全球经济的走势。当时观点是五花八门,但总体观点是比较悲观的。但是大家看去年三季度、四季度,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数据好得很,二季度数据也很好,但修正以后掉了很多。现在大家又很恐慌,讨论美国经济二次探底,这个风险可能会有。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没有结束,但全球经济的走势确实是超出了人们的预期。为什么超出预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世界各国政府,尤其是货币当局,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在危机爆发的时候,采取了政策的措施。这些措施短期内是有效的,比如尽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但后患无穷,会产生很多后患,比如美国危机爆发以后,金融市场,特别是股市反弹很强劲,非常快,这对恢复美国消费者的信心,确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一年多,恐慌过去了,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是金融恐慌,觉得世界末日来了,不敢花钱了,消费大幅度下降。到了后来憋了一年以后,我们上次跟美国来的经济学家聊天,他们说消费者憋了一年,发现没有那么可怕,日子还得过,美国的妇女说一年都没买新衣服了,得补补自己的衣柜,得补补库存,所以消费还是存在的。即便是二季度,美国消费还是增长的。
我5月份在清华当了三个月的学生,非常荣幸,清华这儿结束以后,又到哈佛当了5个月的学生。在5月份我去逛了他们商场,我觉得也很冷清,陪同我的人说这已经很好了,你不能看商场里多少人,得看有没有停车位。我们不能拿王府井的人跟人家那儿的人比,要看人家的设计。当然欧洲差一点,日本也差一点,但总的来说,它确实已经度过了危机爆发初期的恐慌。恐慌过去以后慢慢步入正轨,去年底需求慢慢就上来了。这些需求带动了出口。
第二个,中国企业相对的竞争力。中国出口为什么这么好,特别是展望未来,这点一定要谈进去。影响一个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有很多因素,汇率、企业竞争率等等,欧元升值、贬值,日元升值。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还是变化挺大的。这是一个因素,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真正最主要的是危机爆发以后,全球出口市场出现了洗牌,竞争力差的企业大浪淘沙死掉了,死了很多很多的企业,中国也死了很多企业,你们去沿海一带看看,危机爆发的时候,也死了很多企业。但也留下了很多企业,我当时在中央电视台座谈的时候强调,要保出口,但更重要是保出口企业,这是革命的火种,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别看这个企业瘦小,但别让他散,骨干不能走,企业不能散。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够活下来或者说活下来比别人多一些呢?得益于两个方面,得益于经济增长,四万亿刺激计划,危机爆发以后,中国经济增长是最快的。靠国内市场,使很多出口企业活下来,这是很关键的。在危机爆发的时候,我到东莞去,一个做家具的老板说,我原来给别人贴牌100%出口。危机爆发以后,到国内市场去看,品质、材料、工艺什么都不如我,唯一的就是比我贵,那他就有信心了。国内市场很强劲,出口企业靠中国国内市场让他避免了灭顶之灾,可能瘦了,但活下来了。还有企业和地方政府协调,地方政府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融资、贷款等各种各样的支持。
到苏州调研,苏州地方政府的官员在危机爆发最厉害的时候,陪着在苏州外企老总到总部,说我们地方政府怎么支持企业。外企全球有很多订单,到全球各个地方生产,现在订单大大减少,还可以分布在各个地方来做,但也可以集中在投资环境最好的地方,才能让他整个企业在危机中扛得住。地方政府这么积极的态度,加上中国确实有低成本加工的优势,大量订单挪到中国来。可能把马来西亚的工厂关掉,把订单集中到中国。最后结果是什么呢?当风暴过去的时候,洗牌的结果是中国企业活下来的更多。当需求开始恢复,消费者预期开始稳定的时候,中国企业迅速扩大规模。为什么跑到沿海去?招工,出口企业觉得订单做不过来,但全球订单增长没有那么快,为什么?原来十家企业做,现在变成五家企业做,就忙不过来了。
经过这场危机,经过这场危机的洗礼,中国出口企业相对竞争力反而增强。这一点对于我们正确判断未来我们出口形势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去年的基数,基数非常之低。这个柱状图是每个月实际的出口金额,这是增长率,不管看柱状也好,看线条也好,去年是一个负增长,百分之二十几的负增长,今年是在一个很低的基础上算增长率。如果跟2008年比,2008年是出口最快的时候,大概只有6%左右的增长,我们已经恢复到历史最高,但为什么是35%的增长率呢?就是因为上一年的基数太低。这是统计因素。这对我们判断未来的走势是很关键的,去年12月份我们出口增长由负转正。当然还有一点政策因素。
我们考虑到全球因素,考虑到基数,首先一个判断,出口一定是一个前高后低的态势,加上外部经济在减速,我们还不敢说二次探底,但确实是减速,很关键的是基数在变,基数迅速抬高,所以一定是前高后低的走势。未来几个月出口增长率会明显回落。但前8个月已经那么高了,尽管前高后低,但整体算下来还是很高的。
我个人认为仅仅就进出口来说,短期来说没有太多值得我们关心的事情,但是我们有很多远虑,长期需要担心的问题。我们可能已经过了刘易斯拐点,也就是说前30年我们依赖低成本的制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低成本劳动力,靠这个赢得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慢慢结束了,慢慢削弱了,土地成本在上涨,未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环境成本要内陆化。在短期内还有一个空间就是我们的工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抵消劳动成本上涨。但如果从中期或者更远一点来看,我们必须要找到接替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就是所谓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在国际市场赢得竞争点。我们靠企业的创新能力,靠企业的管理,从中期到长期来看并不乐观。
相关专题: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编辑:
qi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