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农业发展的本质是产业链

2010年08月06日 11:07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进入渤海证券机构主页>>

投资要点:

农林牧渔行业上市公司赢利能力普遍较弱,这可从历年来行业内的市盈率一直大幅高于大盘平均水平的事实中有所体现,大农业板块的投资逻辑主要包括:农产品价格上涨预期、国家惠农政策支持、个股经营业绩超预期。目前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中,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产业链概念已成农业板块投资的重要逻辑。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关系国计民生,属于弱周期行业;农业占GDP比重逐年下降,从业人员不断减少;农产品具有周期性特征,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农产品长期供给富有弹性,短期供给弹性较小,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均较小。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因素、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国家政策、国际竞争。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一直是农业面临的第一要务;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农业补贴政策长期利好农业。

种植行业运行特征: 农产品总量平衡,农产品价格稳步提高,我国人多地少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必须提高单产,种子行业将受到国家重点政策扶持,登海种业业绩提升及政策利好应受重点关注。

林业运行特征:林业产业属基础原材料型产业,生长周期长,林木资源匮乏,木材供求紧张的格局将进一步推高木材价格,林权制度改革为林业注入活力。

畜牧业运行特征:畜牧业生产周期长、存在时间进入壁垒和高成本退出壁垒,容易造成行业的大幅波动;饲料行业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低、毛利率低;养殖业规模化水平低;重点关注进行产业链一体化经营的上市公司,如正邦科技圣农发展华英农业等。

渔业行业运行特征:我国水产品产量全球第一。海洋捕捞量近乎饱和,海产品稀缺性对价格有支撑;水产品产量增长主要依赖人工养殖。獐子岛打造海珍品产业链受关注。

农产品加工业运行特征: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设备工艺落后,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重点关注向上下游行业延展,并具有高附值加工能力的上市公司,如中粮屯河高金食品

1. 农业行业概述

1.1. 行业分类

一般农业行业分为大农业与小农业之分,大农业即包括农林牧渔业,属于三大产业之-的第一产业;小农业为种植业。本文所述之农业即为大农业,具体分类借鉴申银万国研究所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种植业、渔业、林业、畜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综合等子行业。

农业各子行业之间是紧密相联的,种植业是农业的基础,为农产品加工业、饲料行业提供种植产品(如玉米、大豆、小麦),而饲料为渔业提供养殖原料。饲料业、农产品加工业中的禽肉加工是同属于养殖产业链条。

1.2. 上下游行业关系

农业的上游行业主要包括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农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的下游行业主要包括农产品物流、食品加工、饮料(酒、茶、果汁等)、造纸、纺织、建材等行业。农业为这些行业提供原料。而下游行业,尤其是农产品物流、食品饮料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

1.3. 农业行业生命周期分析

行业的生命周期指行业从出现到完全退出社会经济活动所经历的时间。主要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增加值增速一直在3%-6%区间徘徊,并长期落后于GDP增速,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也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中,从理论上来说,我国农业处于成熟稳定期。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 农业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用各种指标所衡量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地位在不断下降, 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由于农业人口仍然是中国人口的主体, 中国依然是农业大国, 农业仍然是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农业的各种贡献依然存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4.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4.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

农业作为解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产业,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尽管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劳动力在社会劳动力总量中的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在下降。应当明确,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与生俱来的, 是由农业的产业功能决定的。农业的最大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 这是任何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必然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进而导致对农业的多种需求越来越高, 从而要求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

1.4.2. 农业占GDP比重下降趋势难改

2009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增长4.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58%,同比去年下降了0.73个百分点。从近30 年来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走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过程中,在从改革开放初期曾略有上升,1978年第一产业占比为27.94%,到1983 年达到最高点32.88%,主要原因是1978 年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第一产业的产值迅速增长,在GDP 中的比重有所提高。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经济建设的重点缓慢向工业部门倾斜,国家对工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的比重开始持续下降,随着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不断兴起,产值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进一步下降,并且基本保持每10 年下降10 个百分点的速度。

1.4.3. 农业从业人员持续下降

2008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480万人,其中,第一产业30654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员的39.6%;第二产业21109万人,占27.2%;第三产业25717万人,占33.2%。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42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14041万人。农业从业人数稳步下降,但从业人数占比仍居三大产业之首,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做出突出贡献。

1.5. 农业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我国农业第一要务是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主要为老百姓提供粮食、农副产品等,产品类型属于生活必需品。从农业增加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来看,两者之间相关性较小,在1978年-1990年这一区间,农业增加值与GDP增长的相关系数为0.1611,说明存在较小的正相关关系;但在1990年-2008年这一区间,农业增加值与GDP增长之间相关系数仅为-0.0433,可见农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农业并不会随经济周期的起落而相应变动,多年来农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增幅一直徘徊在3%-6%之间。

更多数据,请访问凤凰网财经数据中心(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anln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