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行业深度研究报告:农业发展的本质是产业链(2)

2010年08月06日 11:07凤凰网财经 】 【打印共有评论0

进入渤海证券机构主页>>

2. 农业行业特征

2.1. 自然垄断性

农业特殊的生产资料决定了其具有自然垄断的性质。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五谷丰登,始于土地,没有土地为依托,农业及其内部各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就失去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农业特殊的产出决定了其具有垄断的条件。农业是一切生产和人类生存的起点和先决条件,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等是人类和其他产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因素。无论科技如何进步, 非农产业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农业为其提供必需的农产品满足其基本消费。

2.2. 与生俱来的基础性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是与生俱来的, 是由农业的产业功能决定的。 (1)农业的最大功能是解决人们的吃饭等基本生活问题, 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品,这是任何其它产业都无法替代的。

(2)农业为其他产业如食品饮料、造纸、木材加工、纺织行业提供原材料,是这些相关产业链条的第一环。 (3)农业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种植业、林业生产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净化空气,对自然环境的保护非常重要,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2.3. 周期性

农业产品具有周期性特征。无论是农作物耕种、畜牧养殖还是水产品养殖和捕捞,都有一定的生产周期,其产品不能在短期内收获,例农作物有一年一熟制、一年两熟制、两年三熟制等;林木产品生产周期较长,最快的人造经济适用林也需要6年以上的时间才可以砍伐;而畜牧产品如生猪养殖周期为5个月左右;水产品养殖如海胆养殖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黄鱼生长周期一般经过二年左右;渔业捕捞有休渔期。

2.4. 弱质性

首先,农业最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冲击。自然界不仅为农业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而且自然条件、尤其是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决定了农业经营结果的利与失,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若有“天灾”,则农业歉收。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美国、日本,一旦出现人为力量难以抵御的自然破坏力,一样会出现农业歉收的状况。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南涝北旱、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例2008年,我国受灾面积为3999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25%,成灾面积为2228万公顷,占受灾面积的55%。

其次动物流行性疾病也会对禽畜业产生极大影响。这种影响是往往是突出性的或是局部性的。随着疾病得到控制,这种影响会慢慢消失。2004年初爆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区活鸡、鸭、鹅等畜产品全被宰杀,人们对家禽产品消费锐减,出口受阻。2005 年,全国先后有13个省份共发生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病16.31 万只,死亡15.46万只,扑杀2257.1 万只。其中,青海省发生一起候鸟疫情。内地共发生9 起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发病牛612头,扑杀4232头。给养殖户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2.5. 农产品供求弹性分析

2.5.1. 供给弹性

2.5.1.1. 农产品长期供给富有弹性

供给价格弹性是指供给量相对价格变化作出的反应程度。但从较长的时间周期来看,农产品品长期供给是富有弹性的,农民往往根据当年的农产品价格来决定下一年度的种植面积,从而引起农产品产量的周期性波动,由于农产品往往是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农产品价格变动主要取决于供给产量的变动,供求的不平衡又导致价格也呈现周期性波动。

2.5.1.2. 农产品短期供给弹性较小

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农产品产量对价格的变动反应不敏感,产量难以增加或减少,所以说农产品的短期供给某种程度上具有刚性,短期供给价格弹性较小是农业生产不同于其它产业的一大特点。一旦供求关系失衡,调整需要一个较长周期。

2.5.2. 需求价格弹性较小

经济学理论上来讲,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表现为随着价格的上涨,需求量下降幅度较小。而奢侈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大,表现为随价格的上涨,需求量下降幅度较大。农产品大多属于生活必需品和低档消费品。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且基本为负值或接近于零。我国粮食、蔬菜人均需求量连年下降,肉、蛋、水产品人均消费基本稳定。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粮食、蔬菜、鲜蛋、肉类需求价格弹性较稳定,水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波动较大。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粮食、禽蛋、蔬菜的需求价格弹性较稳定,而肉类、水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波动较大。

2.5.3. 需求收入弹性较小

理论上来讲,一般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为正,体现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量也随之提高。但人们随收入不断增长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缓慢甚至下降,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粮食的需求收入弹性大多情况下为负值,粮食需求收入弹性在-0.5-0之间徘徊。肉、蛋、奶、食用油等农产品品的需求收入弹性波动较大。

3. 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人口因素

3.1.1. 民以食为天

我国是人口第一大国,占世界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3亿人,世界总人口为67.7亿人,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9.6%。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农业面临的第一要务。

面对粮食安全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04 年实施新粮食政策,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除继续坚持并加强原有的政策外,重点在于增加投入,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粮食政策;2006 年、2007 年又出台了一系列发展粮食生产的措施。通过这近几年“三农”政策的正确引导,我国粮食供给已经连续6年增产,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070万吨,2008年粮食产量增至52871万吨,增幅达22.7%。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34公斤/人增至399公斤/人,增幅为19.4%。 尽管近年来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粮食安全这根弦丝毫不能放松。一方面我国的土地流失比较严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一方面人们虽然对粮食数量直接需求相对稳定,但人们对肉类、蛋、奶等需求不断增加,进而间接导致对原粮需求大幅增加。具体品种上对外依存度较高,如大豆消费对外依存度达70%,棉花、白糖进口量占国内消费比重越来越大,作为饲料主要原料的玉米供求非常紧张导致今年价格大幅飙升。长期来看,我们粮食供求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粮食安全问题将一直是农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3.1.2. 农业解决了农村大多数人口就业

我国人口众多,其中农村人口7.1亿,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这就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业为解决这么多的就业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2008年末,我国就业人口总数为7.75亿,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产业)就业人数为3.06亿,占就业总人数的39.6%,占农村总人口的43%,居三大产业就业人数及比重之首。

3.1.3. 从业人数下降的趋势难以改变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史来看,农业从业人数下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农业生产效率、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粮食生产中劳动力使用的密集程度下降,大量农业人口从农业领域解放出来,逐渐转移至工业领域和服务业领域,1978年我国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为70%,2008年比重已下降至39.6%,降幅达43%;服务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至2008年的33.2%,上涨了2.7倍。

3.2.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与农业相关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

3.2.1. 土地资源

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是不可代替的农业生产资料,据统计,2008年末我国耕地面积为18.25亿亩,仅占国土面积的12.7%左右,而人均可耕地面积仅为1.4亩,相当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3左右,相当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8。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国家、集体和个人每年要占用900万亩左右公顷的土地(主要是耕地)。另外, 由于乱砍森林、草原过牧、盲目开垦等原因,我国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而由于投入不足, 土壤肥力下降又影响了耕地质量。我国耕地资源面临问题非常严重。

林木资源

据全国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森林面积1933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2006年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145.54亿立方米,比上一次清查结果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3.63亿立方米,比上一次清查净增11.23亿立方米。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 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乔木林生态功能指数0.54,生态功能好的仅占11.31%,生态脆弱状况没有根本扭转。生态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生态差距依然是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最主要的差距之一。

我国水资源比较丰富。2008年末,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071立方米/人。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6% ,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

我国淡水有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和众多的河流、湖泊,内陆水域总面积1747万公顷;海水有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等四大海域,海域总面积47300万公顷,海岸线总长32647公里。 我国淡水资源中可用于人工养殖的面积675万公顷,到2008年底已养殖面积467万公顷,利用比例已经达到70%,利用程度较高;我国海岸带面积宽阔,有2882万公顷,其中可养殖面积260.01万公顷,已养殖面积109.49万公顷,利用程度已达42%。近几年,海水资源人工养殖利用程度增长很快,不过绝对值仍很低,海水养殖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3.2.3. 气候资源

光能资源丰富

农作物生长需要光能才能完成光合作用,昼夜长短影响着植物开花、结实、落叶、休眠以及地下块根、块茎等营养器官的形成。从全国来看,我国是太阳能资源相当丰富的国家,绝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4kWh /m2 天以上,西藏最高达7kWh /m2 天。全国太阳年总辐射量在( 33—83 ) ×103焦 /平方米 之间,除川、黔地区外,太阳能资源大都相当或超过国外同纬度地区。东部主要农业区,作物生长期的光合有效辐射量相当丰富,具有较高的光合生产潜力。 热能资源丰富多样 热量资源是农业生物生存和生长发育所需的外界环境因子和能量。大多数农作物在日平均温度10℃以上才能活跃生长,故日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的持续期,称为农作物生长活跃期。我国生长活跃期,从东北吉林、黑龙江两省向西包括内蒙古、宁夏、陇东到川西,向南到云南、西藏交界处以西,除塔里木盆地起始于4月1日前外,其余均始于5月1日以后,终于10月1日以前,长约5个月。 我国热量资源丰富多样,夏季温度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高,高温和雨季基本同时出现的特点为农、林、牧各业的发展和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适宜的热量条件,形成了中国农业类型、种植制度和作物分布的多样性。东部地区雨热同季,有利于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发挥,获得较多生物量。但是,由于冬、夏季风年际间进退时间、强度和影响范围的不同,导致中国温度、降水年际变化较大,热量资源不稳定,冬季寒冷,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温冷害、霜冻、寒害等农业气象灾害,水热组合有时也不够协调,这些都限制了热量资源的利用,对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不利。

3.3. 自然灾害

农业具有周期性特征,一般来说,农业从投入到生产整个生产过程要比工业生产时间长,必须经历一个连续的生长周期。这使得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及自然灾害的威胁较大。与农业相关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三大类:气象灾害、生态灾害和生物灾害。

3.3.1. 气象灾害越来越频繁

气候始终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决定因素,到目前为止,农业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我国的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冷害、冰雹、沙尘暴等。在下图中我们发现,气象灾害中发生旱灾的比例相对较大,2008年我国因旱灾受灾面积达1213.7万公顷,占气象灾害受面积的73.7%;无论旱灾还是水灾的成灾率都比较高,水灾成灾率一直稳定在50%以上,2008年水灾成灾率为55%,旱灾成灾率波动较大且有趋升的趋势,1997年旱灾成灾率为35%,2008年旱灾成灾率为56%。

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时有发生,使全球和中国农业生产尤其是种植业的不稳定性增大。例如2009年11月份太平洋地区厄尔尼诺现象开始出现,导致马来西亚、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发生严重干旱,造成国内棕榈油大幅减产,同时我国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出现历史罕见的干旱,受旱面积达6567万亩,923万头大牲畜因旱饮水困难,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元以上。

3.3.2. 生态灾害令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地,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比较恶劣,易受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据了解,黄土丘陵地区的灾害性水土流失面积达5万平方千米,我国现有的水土流失总面积约150万平方千米,且水土流失面积和速度居世界各国之首。仅肥力损失每年就多达70多亿元。石漠化则以我国的云、贵、桂三省区最为严重。其中以贵州省的面积最大。此外,海洋带发生的赤潮、海岸侵蚀也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几大生态问题。在我国,造成生态灾害有自然原因,如气象、地质和地貌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过量放牧、滥樵、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

生物灾害主要包括病虫害、动物流行性疾病等,病虫害主要令种植业深受其害,不过随着国家政府农业部门的重视及优良种子普遍采用,病虫害的危害越来越小。动物流行性疾病主要对畜牧业有影响,不过这种影响是暂时性的或是局部性的。随着疾病得到控制,这种影响会慢慢消失。2005 年,全国先后有13个省份共发生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发病16.31 万只,死亡15.46万只,扑杀2257.1 万只。其中,青海省发生一起候鸟疫情。内地共发生9 起亚洲I型口蹄疫疫情,发病牛612头,扑杀4232头。给养殖户带来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另林业和渔业生产也会受到不同病虫害的影响。

3.4. 国家政策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得各国政府都对农业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对农业实行保护政策是世界发达国家(地区)的通行做法。如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农业补贴政策是美国长期坚持的农业政策。我国从2004年开始,已经连续6年以中共中央文件一号文件的形式专门发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文件,出台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相关政策。我国的主要农业政策分为以下几种: (1)对主要农产品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 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从2004年开始,我国开始实施对稻谷、小麦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并每年保持一定增长幅度,2010我国继续实施最低收购价制度,其中白小麦最低收购价为0.9元/斤,同比增长3%,红小麦、混合麦为0.86元/斤,同比增长4%;早籼稻、中晚籼、粳稻稻分别为0.93元/斤、0.97元/斤和1.05元/斤,同比增长3%、5%和11%。另我国还对大豆、玉米、油菜籽等农产品实施临时收储制度,以保护农民种植收益,促进农产品价格稳定运行。

(2)加大对农业财政补贴力度 我国从2004年开始,加大对农业财政补贴力度,主要补贴类型分为农机具购臵补贴、粮食种植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2004年合计补贴数额为148.5亿元,单位面积补贴为9.7元/亩;2009年财政补贴为1230亿元,平均面积补贴为87.5元/亩,分别比2004年增长了7.28倍和7.98倍。

(3)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我国加大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2003年,农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52亿元,2008年增至5064亿元,为2003年的3倍。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截止2008年,灌区数有6414处,比2007年增加545处;灌区有效灌溉面积为2944万公顷,同比增加4%;全国水库有86353座,同比增加941座;水库库容量692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9%;节水灌溉面积为2443.6万公顷,同比增加94.7万公顷。

我国用材林及防护林建设成果显著,截止2008年,我国防护林面积为369.8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了38%,用材林总面积为78.2万公顷,比2005年增加了29%。2009年全年落实预算内中央水利投资637亿元,落实省级地方水利投资790亿元,年度水利投资规模达1427亿元。2010年中央财政拟安排"三农"投入8183亿元,比上年增加930亿元,主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的配套改造,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建设高标准农田,完成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

(4)深化经营体制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确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所有权归属农村集体,使用权归属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增加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显著的激励作用,但随着激励作用逐渐释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现代化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的特点下弊端已经显现,以农户家庭为生产单位,基本上是分散经营,生产效率比较低,且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相对低下,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务工、经商等, 许多地区出现了土地撂荒或半撂荒的现象。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土地流转进行土地的适度集中,进而实现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是未来的改革的方向。 200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我国林权制度开始进行改革,经过2年多实践,现代林业产权制度正在逐步形成,政策体系初步建立。但由于存在地方与中央、林农与地方、生态与经济等多方面的利益纠葛,林权改革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 (5)税收优惠 国家为促进农业发展,对从事农业的个人和企业实施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例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物保护等相关技术培训业务,家禽、牲畜、水生动物的配种和疾病防治的单位免征营业税;个人或个体工商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和捕捞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农业税(包括农林特产税)、牧业税征税范围的,其取得的上述“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从事农作物种植、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牲畜及家禽饲养、林产品的采集、远洋捕捞的企业免征企业所得税。

3.5. 国际竞争

2001 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进入全面对外开放阶段。目前我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只有15.2%,仅为世贸所有成员平均水平的1/4;取消了农产品出口补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1978 年的61 亿美元增加到2008 年的991.6 亿美元,年均增长9.74%;2008 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405.0 亿美元,增长9.4%;进口额586.6 亿美元,增长42.8%。我国农产品贸易占世界农产品贸易总额的3.4%,是世界第五大农产品贸易国。从品种来看,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我国在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如豆类产品、棉花上没有竞争力,主要以进口为主。但在劳动力密集型上如蔬菜、禽肉产品、水产品上,我国在国际市场有一定竞争力。另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主要原粮品种如小麦、稻谷、玉米进出口受政策影响,进出口波动较大。

3.6. 行业发展趋势-产业链经营

当前我国的粮食生产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实现了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根本转变,解决了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世界农业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的重要途径。

纵观世界农业的发展历史, 农业产业链最早产生于19 世纪50 年代的美国,然后迅速传入西欧、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链给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就目前我国而言,一、农业链条单个环节的利润率较低,且容易受到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波动的影响经营风险较大;二、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暴发,食品安全问题时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现阶段农业分散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不能有效地形成完整可追溯的农业产业链, 质量无从保障。

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农业类跨国公司都实现或准备实现产业链经营,从而可以规避经营风险、获取整个链上的利润。国际四大粮商A(ADM)、B(邦吉)C(嘉吉)、D(路易达孚)在全球范围内配臵其生产、流通、加工、销售等资源;国内中粮集团于2009 年提出打造全产业链食品企业;益海集团在食用油领域,尤其是棕榈油产业链上从种植到加工,再到渠道和品牌实现了对所有环节的控制。新希望意欲从“饲料大王”、“养猪大王” 转变成肉蛋奶产业服务商, 提供从种源、技术、金融到市场的养殖体系产业链的服务亦是产业链经营的典型代表。

更多数据,请访问凤凰网财经数据中心(http://app.finance.ifeng.com/data/)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凤凰网财经”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或音视频),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凤凰网财经频道(010-84458352)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  热点推荐:

欢迎订阅凤凰网财经电子杂志《股市晚报》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编辑: lanln
凤凰网财经
今日热图昨日热图
最热万象VIP
[免费视频社区] 锵锵三人行 鲁豫有约 军情观察室 更多
 
 
·曾轶可绵羊音 ·阅兵村黑里美
·风云2加长预告 ·天亮了说晚安
·入狱贪官菜谱 ·刺陵精彩预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