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财经》主编胡舒立正式辞职,一同辞职的还有《财经》采编团队的大多数成员。11月10日,原《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原《投资者报》总编辑赵力、执行总编辑何刚证实加盟《财经》。[网友评论]
财新传媒新世纪周刊推出改刊纪念号2010年1月11日,财新传媒旗下第一本杂志《新世纪》周刊“改刊纪念号”正式推出,同时,全原创的财经新闻资讯网站财新网Caing.com也正式上线。 [详细] |
《财经》人事变动过程 |
---|
|
《财经》杂志简介 |
---|
《财经》是目前中国最广为阅读的财经类杂志,拥有遍及全国的发行网络和高发行量、高订阅率以及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读者群,密切关注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与现代市场经济进程,观察中国经济改革重大举措。[详细] |
《财经》人事大震荡第二波--采编团队出走 |
---|
《财经》记者付涛致联办的辞职信
11月9日,《财经》证实其创始人、主编胡舒立已辞职,同日辞职的,还有《财经》编辑记者团队中的大部分员工。11月10日,《财经》上海站金融记者付涛的一封辞职信开始在各大论坛及博客流传。[详细]
主办单位“已有准备” 姓名牌被撤掉
《财经》杂志社工作室是个大通间,除主编胡舒立与副总编辑杨大明,包括执行主编王烁在内的其他人员,都在这个大通间工作。每名员工座位旁边的铁栏上,挂着一个乳白色铁制的夹盒,里面用玻璃盖着一张纸,印着黑体加粗的员工姓名和拼音,“这些姓名牌子刚刚都撤了,才挂出来一年。”一位消息人士说,半月内,可能就会进入盘点固定资产的阶段。[详细]
留守人员可能得到“许诺”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70%人员或将离职的形势下,《财经》主办单位“联办”,已开始着手准备人员出走后的事宜。分析人士认为,戴小京在第一时间迅速接任吴传晖出走的总经理职位,说明“联办”方面已有准备。留下人员中,可能已得到“联办”方面的许诺,“有的可能是在薪酬上,有的可能是在职务上。”[详细]
各方观点 |
---|
《财经》十年:中国新媒体定义者 |
《财经》人事大震荡第一波--总经理吴传晖辞职 |
---|
独家:《财经》杂志经营部门地震 总经理吴传晖辞职
据联办集团消息人士透露,《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已于9月25日正式辞职,包括副总经理张翔、傅继红,以及八位部门总监(几乎是整个经营部门管理团队)在内的经营部门六十多位员工,也于9月29日递交辞呈。这意味着业内盛传已久的《财经》杂志人事变动已经从经营部门率先开始。[详细]
传戴小京将任《财经》总经理 胡舒立去留待解
市场有消息称,联办高层周一透露,联办媒体管理部总经理戴小京将接替吴传晖出任总经理一职,但截至发稿,财讯传媒并未发表公告。据消息人士透露,目前吴传晖正在和戴小京办理交接手续。戴小京与吴传晖均为联办的上市公司财讯传媒(HK.00205)执行董事。[详细]
独家:《财经》人事地震向高层蔓延 胡舒立或被迫离职
处于风口浪尖的《财经》再次传出消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联办集团员工表示,由于《财经》主创团队与其股东公司“联办”(全称“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英文缩写“SEEC”)“在未来发展理念上发生冲突”,主编胡舒立及其团队可能被迫离职。[详细]
胡舒立尚未正式离开 经营采编员工或大迁徙
《财经》杂志总经理吴传晖和其麾下的9名业务主管中的8名已于上月底正式提出辞职。而在业务部的近百名员工中,约七成已经或即将辞职。
[详细]
事件猜想 |
---|
多重导火索引爆大震荡 胡舒立新阵地或推出财经新闻周刊 |
财经杂志高层集体辞职 前景未卜 |
网友恶搞《财经》杂志经典封面报道 |
---|
财讯传媒(代码:00205)股价走势及香港上市之路 |
|||||||||||||||||||||
---|---|---|---|---|---|---|---|---|---|---|---|---|---|---|---|---|---|---|---|---|---|
|
《财经》杂志大事记 |
---|
2008年 |
4月18日,时值《财经》杂志创刊十周年,《财经网》全新推出,旨在打造权威的原创财经资讯及互动平台。年初,《财经》首度携手欧美一流智囊机构举办国际论坛,并成为在“世界经济论坛”期间举办中国经济研讨会的第一家中国媒体。 |
2007年 |
“谁的鲁能”、“内部人关国亮”等封面文章,表达了《财经》对“灰色地带”的关注,并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和调查处理。自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年起,联合《体育画报》打造《奥运特刊》。《财经》系列论坛全面展开,在国内外财经界形成广泛影响。年底,《财经》年刊英文版首次推出。
|
2006年 |
8月,封面文章“上海社保:危险的投资”刊出,在国内媒体中率先全面揭开了上海社保大规模投资背后交织的权力寻租“灰幕”。 |
2005年 |
1月,《财经》正式改为双周刊。这一年,从对“松花江水污染事故”等深度报道开始,《财经》全面关注中国的环境与科技问题。子刊《金融实务》和《视觉Lens》开始随《财经》定向发行。 |
2004年 |
以“矿难探源”为起点,《财经》杂志在每年的最后一期推出“年度特别话题”,揭示一桩持续性公共事件的广泛影响和反思主题。同年,《财经》年会召开,并成为中国金融和经济界深具权威性和前瞻性的盛会。 |
2003年 |
《财经》凭借SARS系列调查报道,获“2003年度杰出国际调查新闻奖”荣誉提名奖。这一年,“周正毅兴衰”、“卢万里案真相”、“马招德卖官链”等封面文章,标志着《财经》将敏锐的触角伸向了反腐败领域。 |
2002年 |
1月,《财经》正式改为半月刊。随着“谁来接管银行”、“开平之劫”、“贷款黑洞”、“接管深发展”、“东亚:银行涅槃”等一系列封面文章问世,《财经》开始在中国金融领域的新探索。年底,《财经》年刊创办,邀请海内外一流政商学界人士撰写文章,对未来一年中国与世界经济、政治、社会发展趋势作出专业预测和战略分析。 |
2001年 |
以“股市忧思录”、“庄家吕梁”、“谁在操纵亿安科技”、“银广夏陷阱”等重点报道,继续秉持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理性观察与分析。 |
2000年 |
10月号刊出封面文章“基金黑幕”,在资本市场引发强烈反响。同月,正式以《财经》刊名出版发行。 |
1999年 |
《财经》陆续刊发多组报道和评论,关注中国证券市场、电信业重组、中国加入WTO等重大话题。同年,《财经》杂志奖学金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设立,旨在培养通晓现代经济学理论的青年新闻工作者。 |
1998年 |
4月18日,以关注改革、记录改革、促进改革为使命的《财经》月刊第1期面世(时用名《Money》)。 |
《财经》背后的人 |
---|
中国证券市场设计研究中心,简称“联办”。 |
最新动态更多 |
---|
|
相关评论更多 |
---|
|
媒体报道更多 |
---|
|
背景资料更多 |
---|
|
相关专题更多 |
---|
专题策划制作:付竟思
|
网友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