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股市反映 | 影响 |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 |
地震发生当天,股市尾盘出现跳水,次日开盘低开100多点,但随后几天指数震荡反弹,反映了地震对股市影响的短暂性。 |
从我国的历次经验看,重大的自然灾害一般都会在短期内会导致股市下跌,特别是部分直接受损的行业和上市公司。但我们通过努力都可以尽可能减小自然灾害的危险和负面影响,尽快恢复正常的经营活动,因此对于股市的负面影响往往会很快过去。另外,在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一些行业与公司还会获得一定的新增需求,提升短期内的业绩,形成股市短期内的投资热点。 |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 |
亚洲股市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内普遍下跌。12月29日泰国SET股指下跌1.5%,领跌亚洲股市。 新加坡海峡指数跌0.22%,收于2051点。 日经指数下跌了0.03%,收于11362.35点,主要是受到旅行社H.I.S.公司显著下跌3.2%的拖累。 韩国、台湾地区、印尼股市分别下跌了0.3%、0.6%和0.5%。 |
舆论偏向于认为,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具有短期性。一般经历一段时间的恐慌和调整后,可以回到下跌前的位置(在当地资本市场基础未发生变化的前提下)。 |
1999年台湾9.21大地震 |
地震发生后,股市暂停交易,直至9月27日复牌交易,台湾加权指数从9月20日的8016点开始下挫,到9月30日报收于7599点,期间经历了5个交易日的下跌震荡,累计下跌为5.2%。 |
在大盘下跌过程中出现正收益的个股也主要表现为灾后重建概念股和大灾受益股。比如水泥、钢铁、建材等企业均取得正收益,同时大毅科技等半导体行业由于台湾半导体行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因此虽然产量受损,但是股价却随着芯片价格上涨而飙升。对应的下跌个股主要集中在银行、地产、保险、电脑下游组装企业等。 |
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大地震 |
日经225指数从19241点开始一直下行,至1月23日17785点止跌,期间经历了4个交易日,下跌幅度为7.6%。而后日经指数又短期内出现比较大的数日发弹,最终受大地震对经济金融面的影响后期继续下跌,期间著名的巴林银行也因此受累破产。 |
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4个交易日的大跌过程中,下跌幅度居前的是银行、地产、阪神地区的机械类个股,比如住友信托银行下跌了17%。对应的上涨股票寥寥无几,只有大成建设等几家灾后重建概念股表现强劲,以及武田药品工业等医药类个股,他们相对跌幅较小。 |